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瑶族并未形成本民族的特定文字,也没有专门的典籍记载瑶医药的系统理论,但我们仍可在一些古籍中查找到零星的记载。虽然这些记载较为粗略,对内涵丰富的瑶族医药也难免挂一漏万,但从中仍可管窥到源远流长的瑶族医药史。
最早记载瑶族使用草木历史典籍当推《后汉书?南蛮传》。书中记载:瑶族先民“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他们即然会利用木皮来绩衣服,以草实来染五色,那么,会不会拿来“食”,拿来“敷”,拿来“洗”呢?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迨至宋代,经典著作中有关瑶族医药的记载较多,如宋?苏颂《图经本草》称:砂仁“今唯岭南山泽间有之。”可见当时瑶族先民已经知道利用砂仁除瘴、消暑、助消化,并成为岭南山区的特产。作为瑶家一宝的灵香草使用历史悠久,如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有“唐人谓之玲玲香,亦谓玲子香。”的记载。周去非《岭外代答》则记载了灵香草的生长条件、产地、炮制方法及销路,曰“瑶洞及静江、融州(今融安和大苗山),象州(今石龙),凡深山木阴洳之地,皆可种也”。 新鲜的灵香草气味并不香,经烈日暴晒干也不香,必须将种植所得的灵香草“熏以烟火而阴干之”, 才能香气四溢,方可使用,并可运往山外出售。700多年前,瑶族先民就已掌握了灵香草的特殊炮制方法,至今仍然实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灵香草可作药用,但比瑶族种植、利用灵香草至少迟150~200年。《本草纲目》中记载道:“零香草,又叫香草、零陵香、蕙草,多年生草本植物,香气浓烈,入药驱风散寒、活血止痛。瑶族先民除用灵香草作香料、驱虫、驱蚊外,还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腹痛、腹泻、头痛、腰痛等疾病及避孕绝育。”在周密《齐东野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方春时,瑶女数十,歌啸山谷,以寻药挑菜为事。”可见,在宋代瑶族先民用药已相当普遍。不仅习医之士,就是普遍的平民妇女,都能“以寻药挑菜为事”。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瑶族医药的悠久历史。
清?李宗《黔记》卷三有“入山采药、沿寨行医”的记载,《曲池县志》卷二云瑶民“负药入城、医治颇效”。这说明当时就出现了一批瑶医队伍,瑶族医者对瑶药的作用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
到了民国时期,1934年庞新民对两广瑶族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其《两广瑶山调查》中载有:苓香、桂子、桂皮、桂枝、罗汉果、八角、苡米、黄柏、黄连、玉竹、归身、花粉、桔梗(极多)、杜仲、马胎、党杞、大龙伞、小龙伞、两面针、一包针、留雕竹(能止蛇毒,虽极毒之青蛇咬伤,亦可治好)、钩藤、防风、防已、麻黄、五倍子、金叉、八角莲、七趾莲、独脚、双柏、蔚京等草药。一些药材主要产自瑶族地区从名称上也能看出,如“瑶山十大功劳”“大瑶山蜘蛛抱蛋” “瑶山金耳环”; 瑶族山区还有一种特产药材千金草,又叫马尾千金、石耳、桂皮、罗汉果、天花粉,瑶族先民对其种植、采收加工及功用都有很多认识。由于它生长缓慢,且大多数寄生在高大的古树枝桠之上,寻找采集极其困难,因而价格十分昂贵。千金草味苦有毒,多吃能使人昏迷。瑶医将它冲酒服,可治跌打损伤;口含能治牙痛;以少量千金草与猪脚炖食,可作滋补药;孕妇难产,缚之于腹部,还有催生作用。现因瑶山古树被砍较多,千金草已很难采到。“石耳,产于山中之悬崖绝壁目,为瑶山产品之一。因其能治咳嗽病,故价格颇昂。采取石耳为板瑶的特别技能。”(1934年庞新民《两广瑶山调查》)。桂皮,瑶山盛产之桂皮,以其质量之优而闻名,故又有“瑶桂”或“瑶山桂”之称。《桂平县志》中“瑶人生计”记载:“地为桂树,外人来买,必呼其群,宰猪大嚼,约银之多少,剥桂给之。”“地产香菰、苓香草等物,而桂皮最良,以山深林密,饱经风霜,气味醇厚故也。”瑶山桂树,大都采苗移植,移植后要待15年或20年,树高长至约一丈五尺,允径约四寸左右,始能剥皮。以皮薄多油,味清香不燥为上品。瑶医很早就知道,罗汉果煎水煮汁,或与猪肉炖服,用以治疗多年的久咳。罗汉果每年的产量很大。早在清光绪二十八、九年(1902~1903年)大瑶山中的金秀四村,年产量已达1000斤。由上可见,瑶山独特药材名声甚著,药效颇高。
在许多旧地方志及史书中均有记载,如:“瑶人虽有男女居屋,然常移徙不常……善识草药,取以疗人疾,辄效”、“瑶人耕作之暇,入山采药,沿寨行医”。瑶医用药基本上都采用山区盛产的民族药(草药及动物药),并以鲜用及饮片为主、部分经特殊炮制后使用。有资料报道:对湖南的江华、江永、兰山、宁远等地进行瑶药调查,每年的端午药市瑶人卖药盛况空前,仅江华的大小药摊约千余,摆满了县城几里路长,买卖活跃,人员达数千人。说明了瑶族人民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在采集、使用的过程中,扩大了出售品种,并逐渐与治病相结合,形成了既诊病又卖药的瑶医瑶药。在广西金秀、恭城、荔蒲等县至今仍有数百名瑶医(多为盘瑶)在全国各地城镇设摊售药行医。据1993年调查,在金秀县不足5万瑶族人口中就有瑶医247人,其中有205人办领了个体行医执照,除在县内开办了2个瑶医门诊部及32 个瑶医个体诊所外,其余瑶医均在县外售药行医。瑶族医药已由瑶寨走向城镇挂牌开诊。
瑶药历史极其悠久,因受历史条件限制,文献记载的瑶药种类至今仍很有限。据一些瑶族地区的药物资源调查报告统计,查阅有关瑶医药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瑶医使用药物品种中土石草,鸟兽虫鱼,无所不包。广西瑶医用药品种已达1392种,其中植物药1336种(隶属于198科716属),动物药43种(隶属32科37属),矿物药4种,其他类9种。植物药中,藻菌、苔藓植物8种(5科7属),蕨类植物63种(26科43属),裸子植物9种(7科8属),双子叶植物1099种(136科577属),单子叶植物157种(24科101属),约占广西药用植物种类的30%。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对有关瑶医瑶药发掘整理研究工作不断加强,通过专职瑶医长期的医疗实践并与各民族医药,特别是在与中医药的交流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一些确有疗效的瑶医验方开始得到临床验证,瑶药分类鉴别、药理药化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瑶族医药已由原始的经验医药的积累与流传向实验医药纵深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瑶族医药学。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