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的产生较复杂,受多个原因影响,初步认定与感染、遗传因素、结缔组织代谢异常、血管异常及免疫异常有明显相关性。目前认为硬皮病的发生是由于全身血管收缩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肺动脉高压,心、肾的改变。加上局部因素,引起雷诺现象,反复和长期血管痉挛发作,导致组织贫血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后,致血管内膜增生。中医认为:硬皮病的发生主要是寒邪阻络,气血瘀滞所致。
临床上出现皮肤变硬、变厚和萎缩,或兼见有胃肠道、肺、肾、心、血管、骨骼肌系统等病变者,均应考虑本病。根据它的严重程度不同,轻者仅有手指和脸部皮肤受累。
早期表现为面部、手和(或)足肿胀,皮肤发紧,不能提起,皮肤逐渐增厚,皮纹和皱折消失。
晚期皮肤变硬萎缩,面部皮肤菲薄,表情呆板,鼻子变尖,耳轮变薄,张口受限,像戴个面具—样。大多数病人常以雷诺现象(手指或脚趾遇冷或情绪刺激出现发白)为本病最先出现的症状,有些病人在雷诺现象10余年后才有皮肤改变。三分之一的病人可有关节痛和关节发僵,少数有关节炎。另外有些病人表现为严重的肌肉乏力。
部分病人病情逐渐进展,往往经过很长时间,有人长达数十年,才出现特殊内脏受累的临床表现。严重的硬皮病病人可有广泛的皮肤改变,累及胸腹部和背部,可有内脏受累,部分病人发现患病时已有肾脏、心脏等重要器官受累,病情进展凶险,甚至危及生命。
我国瑶医认为, 导致人体正常的盈亏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发生疾病的因素,就是病因。瑶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瑶医对病因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对瘴气的认识,此后,随着瑶医药的不断发展,瑶医对病因的认识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瑶医探求病因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详细询问发病经过,了解可能引起疾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二是以各种疾病的症状体征表现为依据,经过分析,推求病因。
由于瑶族居住环境的特殊性,瑶医学对病因的认识,除了包括其他医学普遍认同的病因,即一般病因以外,还包括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病因,如毒、痧、瘴、蛊等,但不论如何分类,瑶医学始终认为病因无非自外而来、由内而生两端,这种认识虽略显粗糙,在病因学上却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瑶族医药渊源流长,具有显著的民族性、传统性与区域性,其形成发展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生态环境及族系密切相关。历代统治阶级执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迫使瑶族先民频繁迁徙,以深山老林为居,与毒蛇猛兽为邻,过着艰苦的游耕生活。瑶民遇到疾病创伤时,主要利用传统的草医草药解除病痛。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疾病斗争过程中,为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瑶族先民对于一些特殊的人体生理、病理及病因有了初步认识,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瑶医药。绝大多数瑶族地区都处于封闭自守的经济状态中,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少,更没有中医或西医的传入。
瑶族主要分布在祖国西南、华中地区的6省区140多个县境内,有213万余人,其中广西瑶族人口占全国瑶族总人口62%以上(设有金秀、恭城等6个瑶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湘(14%)、赣(10.2%)、云(7.5%)、粤(4.7%)、贵(1%)等省。瑶族人主要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地处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和的气候,充足的雨量,肥沃的土地,山地庞大,植被繁茂,孕育了丰富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这种多层次、多门类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瑶族地区丰富的药材资源,为瑶族人民认识各种植物的性质并利用草木的枝、根、皮、叶、花朵治疗疾病,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基础。长期以来,这里的瑶族人民不仅改造了自然,而且经过世世代代的摸索、积累,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医药体系,并且很早就以草药同外界进行交流。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瑶族并未形成本民族的特定文字,也没有专门的典籍记载瑶医药的系统理论,但我们仍可在一些古籍中查找到零星的记载。虽然这些记载较为粗略,对内涵丰富的瑶族医药也难免挂一漏万,但从中仍可管窥到源远流长的瑶族医药史。
在许多旧地方志及史书中均有记载,如:“瑶人虽有男女居屋,然常移徙不常……善识草药,取以疗人疾,辄效”、“瑶人耕作之暇,入山采药,沿寨行医”。瑶医用药基本上都采用山区盛产的民族药(草药及动物药),并以鲜用及饮片为主、部分经特殊炮制后使用。有资料报道:对湖南的江华、江永、兰山、宁远等地进行瑶药调查,每年的端午药市瑶人卖药盛况空前,仅江华的大小药摊约千余,摆满了县城几里路长,买卖活跃,人员达数千人。说明了瑶族人民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在采集、使用的过程中,扩大了出售品种,并逐渐与治病相结合,形成了既诊病又卖药的瑶医瑶药。在广西金秀、恭城、荔蒲等县至今仍有数百名瑶医(多为盘瑶)在全国各地城镇设摊售药行医。据1993年调查,在金秀县不足5万瑶族人口中就有瑶医247人,其中有205人办领了个体行医执照,除在县内开办了2个瑶医门诊部及32 个瑶医个体诊所外,其余瑶医均在县外售药行医。瑶族医药已由瑶寨走向城镇挂牌开诊。
瑶药历史极其悠久,因受历史条件限制,文献记载的瑶药种类至今仍很有限。据一些瑶族地区的药物资源调查报告统计,查阅有关瑶医药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瑶医使用药物品种中土石草,鸟兽虫鱼,无所不包。广西瑶医用药品种已达1392种,其中植物药1336种(隶属于198科716属),动物药43种(隶属32科37属),矿物药4种,其他类9种。植物药中,藻菌、苔藓植物8种(5科7属),蕨类植物63种(26科43属),裸子植物9种(7科8属),双子叶植物1099种(136科577属),单子叶植物157种(24科101属),约占广西药用植物种类的30%。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对有关瑶医瑶药发掘整理研究工作不断加强,通过专职瑶医长期的医疗实践并与各民族医药,特别是在与中医药的交流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一些确有疗效的瑶医验方开始得到临床验证,瑶药分类鉴别、药理药化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瑶族医药已由原始的经验医药的积累与流传向实验医药纵深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瑶族医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