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近些年已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病,它的发病率很高,病因尚未明确。随环境的日益恶劣,我们在生活中要积极的保护新生儿的健康,高度警惕新生儿硬皮病。硬皮病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给我们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伤害,及早的掌握新生儿硬皮病的症状可以帮助我们积极的预防。
新生儿皮下脂肪含固体脂肪酸(包括软脂肪酸和硬脂肪酸)多,而液体脂肪酸(油酸)少,在温度显着降低时较易凝固。由于皮下脂肪硬化就容易引起一种新生儿特有的病,这就是新生儿硬肿症,又称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硬皮病的症状:这种病常常由寒冷刺激引起,也可发生在感染、窒息等疾病中,多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日龄在7天以内者发率高。患儿表现为吃奶不好,哭声小,特别是皮肤发红伴随不同程度的硬肿。
患儿皮肤硬肿程度可分为三度,轻度只表现为皮肤稍硬、稍肿;中度表现为皮肤弹性消失,摸上去像生面团,用手指可压出凹陷;重度则表现为硬橡皮一样,而且皮肤变成紫红色,表面发亮。患儿病情严重时可伴随肺出血,很快会引起死亡,不可等闲视之。
硬皮病现称系统性硬化症。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并累及心、肺、肾、消化道等内脏器官的结缔组织病。根据硬皮病的症状可分为局限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皮病。
硬皮病的症状和体征
1.局限性硬皮病
(1)硬斑病:多发生在腰、背部,其次为四肢及面颈部,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水肿性斑片,初呈淡红或紫红,经数周或数月逐渐扩大硬化,颜色变为淡黄色或象牙色,局部无汗、毛发脱落,数年后转化为白色或淡褐色萎缩性疤痕,此为局限性硬皮病的症状。
(2)带状硬皮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女性多于男性,病变沿肋间和一侧肢体呈带状分布,可为单条或数条,病变演变过程同硬斑病。
(3)点滴状硬斑病:多发于颈、胸、肩背等处,约绿豆至五分硬币大小,呈集簇性线状排列,其演变过程似硬斑病。
2.肢端硬皮病与弥漫性硬皮病
肢端硬皮病有雷诺氏现象,皮损从远端向近端发展,躯干、内脏累及少,病程进展慢,预后好;弥漫性硬皮病病变由躯干向远端扩展,雷诺现象少,内脏受累多。病情重,病变进展快,预后差。
瑶族医药渊源流长,具有显著的民族性、传统性与区域性,其形成发展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生态环境及族系密切相关。历代统治阶级执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迫使瑶族先民频繁迁徙,以深山老林为居,与毒蛇猛兽为邻,过着艰苦的游耕生活。瑶民遇到疾病创伤时,主要利用传统的草医草药解除病痛。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疾病斗争过程中,为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瑶族先民对于一些特殊的人体生理、病理及病因有了初步认识,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瑶医药。绝大多数瑶族地区都处于封闭自守的经济状态中,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少,更没有中医或西医的传入。
瑶族主要分布在祖国西南、华中地区的6省区140多个县境内,有213万余人,其中广西瑶族人口占全国瑶族总人口62%以上(设有金秀、恭城等6个瑶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湘(14%)、赣(10.2%)、云(7.5%)、粤(4.7%)、贵(1%)等省。瑶族人主要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地处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和的气候,充足的雨量,肥沃的土地,山地庞大,植被繁茂,孕育了丰富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这种多层次、多门类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瑶族地区丰富的药材资源,为瑶族人民认识各种植物的性质并利用草木的枝、根、皮、叶、花朵治疗疾病,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基础。长期以来,这里的瑶族人民不仅改造了自然,而且经过世世代代的摸索、积累,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医药体系,并且很早就以草药同外界进行交流。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