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心电联盟
恭贺中国疼痛联盟成立

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的拐点何时到来?

栏目关注:

( )

核心提示:

  在卫生部医政司的倡导下,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共同发起,并由辉瑞中国支持的“中国血管健康工程”日前正式启动。该工程由大规模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诊疗标准改进等多个项目组成,旨在探索和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全程管理体系,遏制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的趋势,推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拐点”早日到来。为此,多位医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医生背景

  霍勇: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

  王拥军:中国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吕树铮: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主任,北京安贞医院首席医生

  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五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平均每10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吸烟、肥胖等已经成为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

  ■霍勇教授

  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去年,国际相关组织公布《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病流行》报告。报告中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报告预测,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和采取有效策略,到2030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患这五大疾病的人数将增加2到3倍,糖尿病增加4倍,肺癌增加5倍。所有慢病负担中,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梗和卒中比重将超过50%。美国在上个世纪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就开始下降,而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仍在上升。报告说,在2010年至2040年的30年里,如果每年能够将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其经济效益就会相当于2010年中国实际GDP的68%,超过10.7万亿美元。

  心脑血管疾病根源是人体血管在高胆固醇、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等危险因素下结构和功能发生损伤,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血管健康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公众对高血压、高血糖的认知度较高,但对高血压和高血糖的长期常规治疗和管理仍需要加强。目前急迫的形势是,我国大众对高胆固醇的危害认识不足,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胆固醇与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梗和中风以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居家自我管理的健康知识,对于推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事业尤为重要。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就出现“由升转降”的拐点,而未来20年里,我国40岁以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还将增长2-3倍。目前预测,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也要到2020年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才会出现拐点并逐步下降。因此,“中国血管健康工程”是一项关乎全民健康的重点工程,全社会都要为此而努力。

  ■王拥军教授

  改变“三低”现状

  要提高防范意识,关键是改变“三低”现状。“三低”即大众对胆固醇这一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因素的知晓率低、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诊断率和规范治疗率低。同时还存在冠心病和脑卒中他汀等二级预防药物使用不足。血管的健康关乎着我们中国人的健康,“中国血管健康工程”肯定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又一个的行动。

  这个工程包括:“5·18血管健康日”——唤起社会广大公众对血管健康的关注,主动管理血管健康,降低各种血管病的发生;中国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已经有一个以上高危因素的人,有更高的风险,这项行动的目的是提高对高危人群的筛查;赤橙黄绿分层工程,最危险的是赤色,最安全的是绿色,是加强医生对血脂的认识,落实我们指南规定的血脂分层策略;第四个工程是对脑卒中疾病的控制,目的是建立我们自己的脑卒中治疗结构,提高脑卒中急性期的管理水平,让更多的脑卒中患者接受高水平的二级预防;第五个工程是中国心血管医生介入治疗,是规范介入治疗的术后管理,提高中国心脑血管介入医生的技术和术后管理水平、临床科研水平;第六个工程是从医院到家庭慢病全程管理,就是慢病全程管理、降低复发率、提高康复率,目的是想贯彻慢病的全程管理,降低整个心脑血管的复发率,提高心脑血管的康复率。目前我们的问题是,整个慢病发病率很高,但是治疗水平不够。目的是形成医院、家庭为中心的创新医院照护理念,旨在推动治疗模式由“急性期入院”治病向“长期居家”管理的转变。

  我呼吁,我们全社会都要积极参与“中国血管健康工程”,因为保证了血管健康,中国老百姓一半以上的人健康就保住了,中国的发展,是靠我们健康的躯体来保证的。

  ■吕树铮教授

  认知脱节,多数患者治疗依从性不够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诊断率和规范治疗率依然偏低。据一组中美两国数据对比显示,我国人口血脂异常的诊断率只有11%,比美国低了近40%;治疗率低了20%;我国高血压诊断率和治疗率均不到美国的半数。此外,我国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处在较低水平。相对于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现状,在疾病的规范诊疗方面则出现了认知脱节现象,而且大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及防治的认知不足,这些都延误了及时控制病情和治疗的时机。

  胆固醇是人体脂类物质中类脂的一种,又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称为“好胆固醇”;后者一旦偏高,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通常称为“坏胆固醇”。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浓度升高,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通常所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此外,还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

  目前临床上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未能长期、充分地坚持他汀类药物治疗,实际上,胆固醇的控制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旦停药,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保护血管,一定要控制胆固醇。

  ■文/张文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公益活动

科室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