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职业者张雨舒 “什么时候医保起报门槛能降低一点?”
44岁的张雨舒以前在四川一家国企工作,享受公费医疗。后来因丈夫工作调动来到北京,和人合伙开了家小公司,闲的时候就炒炒股。她从2000年开始参加医疗保险,每月自己缴纳178元。丈夫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待遇不错,有医保和补充医疗保险。
尽管张雨舒参加医疗保险5年了,却从来没有去保险公司报销过,“2000元的起报门槛太高了,一年看病的钱根本到不了,而且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去医院看也太麻烦太贵,一个感冒就好几百,就算报销也只能报一半,还有好多药保险公司不给报,不如自己买药吃方便”。
张雨舒身边的很多人跟她的想法一样。张雨舒有一位朋友原来是北京某针织厂职工,由于企业效益不好买断工龄,也成了自由职业者。她从1999年开始参加医疗保险,每年通过职介中心缴纳3000多元的保险费,也从来没有去保险公司报销过,原因同样是起报点太高,
看病是最让张雨舒感到头疼的,由于丈夫有单位,儿子看病的药费可以报销50%,但检查费不给报销,而“现在看病检查费往往比药费高”。
张雨舒很怀念以前享受公费医疗的日子,“没有什么起报点,所有的医药费都给报销80%,单位还有医务室,有什么小毛病就去拿点药,不用去医院,又方便又便宜。实际上那时候每年也就报销几百元的医药费。现在可好,每年交给保险公司2000多元,一点回报都没有,看病买药还得另掏钱”。
张雨舒天天都在关注医疗改革的消息,“什么时候医保起报门槛才能降低一点呢?”
记者观察——
不少人对看病贵、看病难已经习以为常,但却少有人去问个明白:这病怎么越看越贵,越看越难?
对于现行的医疗改革,社会民众有着太多的不满。医疗改革的目的是要使其变成福泽全民的社会公益事业,然而现在却是百姓有病也不敢医。为什么医改会走到“患者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富裕阶层不满意,中低收入阶层更不满意”的地步? “医改方案的推广,如一次大手术,尚未准备妥当,就急着将患者送上手术台。结果是医生手忙脚乱打开胸腔腹腔,挨刀者痛不堪言……”一位曾参与医改过程的人士坦言医改“基本不成功”的原因。 有关专家指出,百姓禁不起太多的折腾,医改再起步,首先要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公众参与程度是其能否真正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退休职工黄跃 “什么时候我们能不再为看病贵发愁?”
71岁的黄跃是山西某机床厂的退休职工,由于企业效益不好,自己退休又早,她每月只有500元的退休金,厂里已经好几年没有报销过医药费了。
黄跃身体不太好,因此整天为医疗费发愁。好在老伴有医疗保障,无奈之下,她只好借着老伴看病开药的机会,能开点是点。实在开不了的药,她就“蹭”药吃。“比如老伴看病时开的一些药,看着说明,能对上症状的,我就跟着吃点;老伴没有的毛病,比如肾结石,我就得自己去买药了。人上了年纪,一身的毛病,吃药就跟吃饭似的,医疗负担越来越重,日子跟着一天比一天紧巴。”
黄跃说,好些熟人为了凑够2000元的起报点,都是全家四五口人用一个医保账户,或者在有公费医疗的家人那“蹭”着报销点医药费。“没办法,这都是被逼出来的,不会总这样下去吧———”黄跃说,“政府部门应尽快拿出一个办法来,解决我们的看病难问题,多么渴望不为药费发愁的日子啊!”
记者观察——
“群众个人负担医药费用的比例过大,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说,世界各国都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医疗保险体系来解决疾病费用风险负担,而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还很不完善。与此同时,全国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已经大大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低收入群体的医疗费用负担较重。
困难群体对“看病贵”反映尤为强烈。如在城乡低收入者、低保对象以及未入医保等人群中,50%的对象患病后存在有病不治、无钱治病的现象。而那些年龄大、养老金少、慢性病多的退休人员,医药费不够花就司空见惯了。
为什么医保覆盖率低?相关人士认为:究其原因,在于医疗保险的高缴费率。以北京市为例,医疗保险需固定按社平工资的7%缴纳,且与养老和失业保险捆绑缴费,按照今年2362元的社平工资,每月三险共需缴纳708.6元。这对中等收入家庭来说,委实是个不小的数字。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部长丁宁宁的看法:“过分强调以缴费为基础的社会保险方式,恰恰把最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排斥在外。”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医疗改革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仍然是医疗保险覆盖率过低的问题。而实现医保的“低水平、广覆盖”,关键要设计一个适合于低收入人群的保险方式。(应被采访者要求,本文中出现的名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