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在九十年代 ,地处浙江温州 ,一批干部在一家宾馆进餐后发生剧烈头痛、全身过敏的怪病 ,之后在东北、福建也陆续发生进食螺蛳而引起脑炎、脑膜炎的事件。在自叹倒霉之余 ,怎么也不明白脑膜炎怎么会与吃螺片挂起钩来 ?
原来 ,他们得的是一种名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这种最早以发现地而定名的寄生虫是19 35年由闽籍学者陈心陶先生发现报告的 ,成虫通常寄生在终末宿主多种鼠类的肺脏中 ,但其幼虫期要在宿主脑部寄生一段时间。人不是其适宜宿主 ,很少在肺脏中发育 ,所以临床上的表现主要为颅脑部 :发生持续、剧烈的疼痛、颈硬、眼花、呕吐 ,急重病容 ,通常的止痛药物无效。抽取脑脊液检查可有白细胞 ,特别是嗜酸粒细胞的升高 ,所以称之为嗜酸性脑炎或嗜酸性脑膜炎。
这种寄生虫的雌雄成虫长约 20× 0. 3厘米 ,虫体上有一圈圈红白相间螺旋弯曲管状物为其特点 ,红色者实为充满血液的肠支 ,虫种因之而得名。圈曲于肺脏动脉中 ,产出的虫卵 ,类似钩虫卵 ,大小 70× 45微米 ,壳薄 ,在短时间内即孵出幼虫 ,称之为广州管圆线虫的第 1期幼虫 ,幼虫雌性弧形 ,而雄虫多圈曲。在虫体的后部背一侧突然下凹 ,如醮水笔尖状 ,在电镜下可见其背部有一凹陷 ,整条虫体有如一根圆木凿开一道凹槽 ,是本虫的特征。幼虫沿气管移行至咽 ,被吞入消化道 ,随粪便中排出。排出的幼虫被吞食或主动侵入多达 50多种软体动物 ,以往最常见的是褐云玛瑙螺 ,这是一种可作为食用螺而广被人工饲养的陆生螺。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