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的致死率极高,在英国每年的产生率占全部新增癌瘤病例的百分之二,该病一般是由长时间的阳光曝晒引起的,如果晒伤部位未经及时的治疗可能扩散到身体其它部分。 新开发的黑色素瘤疫苗主要用于黑色素瘤的治疗。
英国牛津大学分子医学weatherall学会的免疫学家vincenzo cerundolo认为,尽管黑色素瘤不是由感染引起的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仍然对癌症细胞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黑色素瘤产生特有的ny-eso-1蛋白可以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一旦免疫系统发现这种蛋白,它就会开始攻击产生蛋白的黑色素瘤细胞。“目前的问题是免疫系统对黑色素瘤的识别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cerundolo说。
新的疫苗实际上是一种合成的ny-eso-1蛋白,可以使得机体免疫系统提早对肿瘤细胞做出及时的应答反应。在澳大利亚的路德维格癌症研究学会进行的小规模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结果。研究人员把ny-eso-1蛋白和一种促进免疫细胞吸收蛋白的药物(佐剂)一起注射到机体内。结果显示,通过外科手术切除了黑色素瘤的病人在术后开始接受这种疫苗注射,他们肿瘤的复发率比未对照降低三倍左右。
中医学对黑色素瘤的认识源远流长,自公元前2世纪成书的《黄帝内经》记载本病以后,历代医家从不同的侧面对本病的认识和治法作了许多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治体系。
中国瑶医认为,黑色素瘤的产生,是人体正常的盈亏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发生的,瑶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瑶医对病因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对瘴气的认识,此后,随着瑶医药的不断发展,瑶医对病因的认识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瑶医探求病因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详细询问发病经过,了解可能引起疾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二是以各种疾病的症状体征表现为依据,经过分析,推求病因。
由于瑶族居住环境的特殊性,瑶医学对病因的认识,除了包括其他医学普遍认同的病因,即一般病因以外,还包括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病因,如毒、痧、瘴、蛊等,但不论如何分类,瑶医学始终认为病因无非自外而来、由内而生两端,这种认识虽略显粗糙,在病因学上却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中医对黑色素瘤的治疗,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论述最详。以后历代医家,特别是近代医家在大量临床实践中确定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服与外治相结合的辨治模式,展示了中医药治疗黑色素瘤确能改善症状,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
(1)药物治疗
1)热毒内蕴证。
主证:黑瘤破溃,合并感染,淋巴结区域转移,或有全身播散,发热烦躁,身痛肢酸,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尿短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或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扶正抑邪。
方药:四君子汤合青米绿梨汤。
青黛12g、薏苡仁30g、绿心豆30g、藤梨根30g、猪苓15g、黄芩10g、白茅根12g、半枝莲20g、生大黄8g、太子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4g、绞股蓝15g、生黄芪15g。
分析:方中用青黛、绿心豆、藤梨根、白茅根、半枝莲等清热解毒;用薏苡仁、猪苓清热利湿;用生大黄清热通便;配以四君子加绞股蓝、黄芪益气扶正;攻补兼施于一方。本方适用恶性黑色素瘤破溃合并感染或有淋巴结转移者。
2)肝肾阴虚证。
主证:黑瘤局部溃烂,疮面污秽,气味恶臭,肿胀疼痛,或发烧盗汗,或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口咽干燥,渴不喜饮,纳呆消瘦,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或见紫斑瘀点,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祛毒化结。
方药:地黄白蛇汤
生地20g、山茱萸10g、女贞子30g、旱莲草10g、黄精30g、当归20g、紫河车10g、土茯苓20g、猪苓20g、秦艽10g、白英20g、蛇莓20g、龙葵20g、仙灵脾10g。
分析:方中用生地、山茱萸、女贞、旱莲、黄精、当归、仙灵脾及紫河车滋补肝肾以扶正;用土茯苓、猪苓、秦艽、白英、蛇莓、龙葵祛毒化结以攻邪。本方适用黑色素瘤术后复发或广泛转移未能手术治疗者。
3)脾肾阳虚证。
主证:黑瘤破溃,流液清稀,神倦乏力,口淡乏味,纳食低下,喜温热食,食凉胃胀,形寒肢冷,便溏溲清,舌胖色淡或淡紫,舌边齿痕,苔白滑腻,脉沉细无力。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