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广大医学工作者对肿瘤产生机制的深入研究,肿瘤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 技术的发展,肿瘤的生物(免疫)治疗迅速发展,成为肿瘤治疗的第四种治疗手段。目前所说的肿瘤生物(免疫)治疗可概括为:任何生物学物质或生物制剂在肿瘤的治疗性的应用。已有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已经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常规的抗癌疗法。
人体的免疫功能有三个方面:
①免疫防护功能:也就是防御功能,是指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这种能力过低,比如 艾滋病患者,人体就会反复发生各种感染。
②自身稳定功能:是指机体清除自己体内衰老、死亡 或受伤细胞的能力。
③免疫监视功能;这种功能可以识别和消灭体内产生突变的细胞。在内、外界环境影响下,体内经常有一些细胞发生变异,这些变异细胞一旦发展起来就可能是肿瘤细胞。 体内的免疫监视功能可及时发现这种异常细胞,并将其清除。如果这种功能下降,人体就会发生肿瘤。由此可见,肿瘤发生与免疫功能密切有关。
从上述可以看出,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多么重要,而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提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人体防御系统对癌细胞失去调节和控制,导致机体和肿瘤之间失去抗衡所致。比如,肿瘤患者体内自身的免疫细胞由于受到自身免疫抑制的影响,无法有效地抵抗肿瘤细胞的疯狂增长;或者肿瘤细胞通过各种机制逃避了免疫细胞的杀伤,得以快速的无限制的生长。
因此,有可能通过调动机体固有的免疫功能去抵御、杀伤并最终彻底消灭癌细胞。癌症的生物(免疫)疗法就是通过补充或者刺激体内自身的生物反应调节物质(免疫调节剂)去调动、完善和 增强人体的免疫机能,以便消除肿瘤细胞并防止其复发和转移。
生物(免疫)治疗应用的最适宜时机是先通过手术、放疗或化疗大量消灭癌细胞,使残存的癌细胞数降到最低程度,而后通过激 活免疫系统的生物效应,对肿瘤进行杀伤或抑制,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
免疫调节剂类药物临床用药的注意事项:
1、把握使用时机很重要:肿瘤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免疫调节剂类药物治疗的适应期,大多 数肿瘤需在肿瘤细胞数量降低后,再来强化生物(免疫)治疗,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对于那些肿瘤病灶较小,而且未发生远处转移的原发性肿瘤,可以先通过手术或微创方法将影像学上看得见的病灶清除;而对于那些发生了远处转移的较大的肿瘤病灶,则必须在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后,考虑先进行适当疗程的化疗,对局部的转移病灶可考虑应用微创和放疗的方法定点清除,在肿瘤细 胞数量降低后,再接受生物(免疫)治疗;如果肿瘤已经发生了全身性转移,手术都无法实施,进行生物治疗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当然,如果没有其他手段可以选择的话,也可以考虑该类药 物治疗;还有就是毛细胞白血病等除外。
2、生物(免疫)治疗不会立竿见影:在免疫调节剂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可以将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如抗肿瘤效应细胞疗法、细胞因子疗法、肿瘤抗体疗法、肿瘤疫苗疗法,以及生物基因免疫疗 法等个体化强强联合,以加强生物治疗的力度。 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必须使其作用达到一定的强度时才能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而这种强度需要进行多次生物治疗,通过一种积累效应才 能达到。因此,病人如果想通过一到二次生物(免疫)治疗就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不太 现实。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