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在《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说: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看病难问题,改善医院系统服务功能,方便群众就医,在总结各地、各医院工作经验和借鉴学习国际、国内技术服务行业先进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决定在公立医院率先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预约挂号只是调整了挂号方式,并没有真正改变优质医疗资源稀缺的局面,对解决看病难帮助不大。“看病难,难的是医生号,普通号一般是能挂的。而医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培养的,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无论采取什么方式,这个矛盾都是无法调和的。”
这一点也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同,都认为推广预约挂号并非解决挂号难,尤其是挂医生号难的问题,而是探索并有效提高医生效率的一种手段,使最需要医生诊治的患者能得到医生服务。北京每年约有178万著名医生的号可供患者使用,但就诊总人次却是这个数字的近百倍。
方式越复杂,越可能造成不公平。任何技术手段都是有门槛的。毕竟不上网、不会上网的人还大有人在,不使用手机、电话的也不是没有,尤其是一些外地人、老年人。新的挂号方式其实是降低了他们挂上号的机会。窗口排队虽然有很多弊端,但也是目前最公平的方式——看谁来得早。
之前,有议论也指出,挂号方式的复杂化将加大各方利益平衡的难度。比如,谁该优先就医?在北医三院就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有病人预约了3号,但10号都看完了还迟迟不到,等到了就要以自己号小为由插队,其他病人不肯,双方就闹起来。
对于预约挂号的公平性问题,这是值得考虑。北京7000医生面对1.2亿诊疗人次,无论如何是不够的,任何方式的调整只能是现有利益的分割。预约挂号明显更有利于本市人口,尤其是本市网民——这从网民大多支持也可得到印证——因为网民的力量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他们在新的决策中会或者将会得到好处。
不过,预约挂号减少人们的排队时间,降低了社会总成本,无疑是有其合理性的。另外,预约挂号改善了对患者的服务,尊重病人的选择权,同时也有利于医院秩序规范,减少交叉感染,益处也很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