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北京市卫生局召开全市预约挂号工作部署。按照部署,从今年9月1日起,北京所有三级医院逐步开始推广预约挂号服务,医疗机构将逐步取消与社会中介机构合作。
从10月起,全国将推行全国三级医院预约挂号。根据《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医疗机构与社会中介机构合作开展预约挂号服务的,要尽快提出整改意见,进行清理。
然而,人们心中仍有个问号在盘旋:若取消医疗机构与社会中介合作,那么留下的市场空白,由谁来填补?社会挂号中介,会不会取而不消?
那么中介会做如何反应呢?
为什么会有社会性的挂号中介的存在?因为社会对这种中介有需求。有需求,则有市场。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供给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相对庞大的患者需求,尤其是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仍然显得稀缺。换句话说,单位时间内想挂号的人多,而号相对不足。尤其当患者的需求通过医院提供的渠道得不到满足时,自然会求助于社会中介。只要达到目的,花高价也在所不惜。因此,这些中介机构就有了存活发展的土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国恩教授认为,在优质的医疗资源没有增加的前提下,这好像锅里的肉没有增加,只是把碗里面的肉重新分配。
这个“僧多粥少”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这个背景下,取消了原来的渠道,假如又没有建立新的行之有效的渠道,那恐怕效果会大打折扣。如很多医生所担心的,中介被取消参与预约挂号之后,可能会转入“地下运作”。
中介不能和医院明着合作,就暗着合作;和医院合作不成,就和医生合作;实在不行的话,就找人去窗口排队挂号再来倒卖。就像“黄牛党”,如果滋生土壤没有消除,仅靠打击,“黄牛党”是打不完的。挂号中介机构也一样。
取消中介造成的空白谁来填补?
按照《意见》规定,第一,在起始阶段,可以以医院为单位组织实施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第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若干家医院联合组织建立网络挂号平台。第三,鼓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疗机构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展预约诊疗服务。
也有人指出,取消挂号中介,这些机构不是就只有关闭或者当号贩子这些路可走了。看病就医,是一件极为专业的事,加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很多患者到医院不知挂什么科,更不知找哪个医生。缺少指导和咨询,中国人看病就医没少跑冤枉路、花冤枉钱。所以在提供周到、满意的专业咨询服务上,社会中介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