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医疗事件委员:医生走穴可解决看病难
医生“走穴”能解基层看病难?
来自“天价医疗事件”医院的政协委员李文志建议规范“走穴”,以提高基层医疗水平
在大医院医生“走穴”普遍的今天,不如将“走穴”正规化,这样就可以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昨日,全国政协委员、哈医大二院麻醉科主任李文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他“规范‘走穴’方便群众看病”的设想。作为“天价医疗事件”发生医院的医生,李文志还谈起了“天价医疗事件”后医院的现状及反思。
李文志在其提案中指出,近十年来,大医院医生到下面医院“走穴”的现象普遍。“走穴”是医疗制度不健全的产物,说明基层医务人员水平不高,病人对基层医疗不信任。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主要是由于制度不健全。基层医院也想增添好设备、送人到大医院学习,但苦于经费不足和人力不足,软硬件的提高均没办法实现。
当前大医院医生普遍“走穴”的现象,恰恰说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院医疗水平有待提高。“走穴”可以带动基层医疗水平,为何不将它规范化、正规化?
至于如何规范,李文志建议,将医疗单位分成几个大区,建立医务工作者流动机制,小医院的人定期到大、中级医院工作和学习,中级医院的人定期到小医院指导工作或到大医院学习,大医院的人轮流到中、小医院工作,而不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这种机制一旦建立,必将稳定基层医务工作者,而老百姓则是最大受益者。实现这种操作的关键是,要保证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同时要出台政策、形成运行机制。
对话
天价医疗事件后不再有特殊病人
记者(下简称“记”):“天价医疗事件”影响很大,作为当事医院的医生处境如何?
李文志(下简称“李”):处于最低谷时,医生的情绪都低落,病人的情绪也不好,有找茬的,有打护士的,大家上班都像罪人一样,非常压抑,能不收的病人就不收了。
记:医院现在怎么样?
李:现在基本上恢复正常了。影响大的是最初两个月,病人心里可能会想,这是“天价医疗事件”的发生地,最黑的单位啊。现在,有风险的手术医院都不敢做,这样一来对病人的损失也很大。
记:“天价医疗事件”后医院反思了吗?
李:首先是加强管理,在医院没有特殊病人、绿色通道,不管你是省级干部还是穷人,我们一视同仁,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第二个就是收费这块,我们存在分解收费的问题,这是国内医院的通病。很多需要改革的,医院肯定要改,但主管部门也要想想办法。
各方意见
卫生部:倡导大医院支援基层医院
本报讯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城市的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协作一直是允许和提倡的,对大医院医生下到社区提升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方便群众看病是支持的。但如何形成制度、形成规模,作为政策,目前规定城市大医院的医生必须去农村支援,至于城市大医院如何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国务院出台的指导意见是倡导,具体方式由各地结合实情去探讨。目前国内武汉已经开始试点,北京也将要试点,大医院医生去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坐诊、上班。
【委员】
“走穴”不能解决看病难
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方积乾: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不能用“走穴”来完成,大医院可向小医院派医生,医生不能私下去交流,否则仍会高价,对病人也缺乏保障。
【代表】
社区医疗可隶属公立医院
全国人大代表陈观光:“走穴”是医生个人私下的行为,如果是医院与医院之间有组织的就不叫“走穴”。现在提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公立医院可以是隶属关系,在公立医院的指导下工作。有些病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信任,大医院可以加强对它们的支持,将其纳入大医院的管理范围进行指导。
【医生】
“走穴”会影响本职工作
福田人民医院一科室主任:上述提案允许医生外出就诊,对于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骨干,容易导致他们不安于本职工作。“不管如何规范,趋利心理会让一些业务骨干因外出就诊而分心,导致在本职工作中出问题,使医患关系变得更紧张。”(严艳 宋元晖)
“不要动不动就到大医院”
省人民医院院长林曙光倡议小病最好到社区医院看
“小病我还是主张到社区医院看,不要动不动就到大医院。”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林曙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级医师为小病疲于奔命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
记者:(以下简称记):看病难、学费贵、楼价高,被并称为当今新“三座大山”,您怎么看“看病难”这个问题?
林曙光(以下简称林):老百姓看病难主要是因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老百姓的求医路径太长太复杂。在城市,社区医疗很不发达,老百姓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我们医院去年门诊病例达270多万。小病我主张到社区医院看,不要动不动就到大医院。这个问题要解决了,看病难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记:社区医院发展了,会不会影响大医院的利益?
林:社区医院发展了,大医院的业务量会减少。但只有这样,医疗资源分布才趋于合理。不过,病人数量减少了,医院的工作量却不会减少,大医院可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培训社区医生、支援社区医院等方面加大力度。
记:这也是对大医院的一种重新定位?
林:对!现在的定位不对,很多高级医师常为一些小病疲于奔命,结果造成医疗资源严重浪费。有资历有经验的医生,应多看些初诊病人,然后由社区医生跟踪治疗,这样就大大节约了资源。不过,这需要大医院与社区医院默契配合,目前这种体制还没有形成。
去年,我们跟40家基层医院签了“双向转诊”协议,他们那里有复杂病人可转给我们,我们已经基本治疗好的病人则转给他们。今年,我们的目标是扩展到100家。
记:像这种转诊病人,医院之间有没有什么提成协议?如果没有,你们每转一个病人,不就少了一笔收入?
林:收取提成是不可能的。现在,这种措施还没完全铺开,对我们的收入影响还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记:除了“看病难”,还有一个“看病贵”,实话实说,省医的一些收费好像高于一些社区医院?
林:我们这一级是三甲医院,医疗成本会高一些,收费也就贵一点,这也是我们提倡“小病”去社区医院的原因。但我们也在尽力压低医疗成本,“双向转诊”就是最好的一个办法。今年,我们计划建立一些成本较低的医疗公寓,一些术后等待拆线的病人可住在那里,收费比住医院的病床要便宜。
记:那怎样约束医生去执行这些想法呢?
林:比如减少住院天数,医务处给每个科室设定一个平均住院天数,你达标了就有奖励,达不到就要受惩罚。目前,发达国家是5天,而我们是12天,今年的目标是压缩到10天。
记:这些属于内部监督,很难让患者信服,外部监督体制是否健全?
林:我们欢迎外部监督,特别是社保基金这种社会团体的监督,这样的监督在公众中才有说服力,但前提是得把社会保险壮大起来,大多数人都参加医保之后,社会保险基金就会积极监督医院。因为社保基金要付钱给医院,它必须得知道这些钱是怎么花的。遗憾的是,广州的参保率还不足50%,希望政府能尽快让90%以上的人参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