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999120.net
农民看病难众所周知,其实为农民看病的村医同样十分艰难。前不久,在吉林省扶余县三井子镇纪家村,一名普通的村诊所医生──54岁的刘训向半月谈记者讲述了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切身感受和自己的尴尬生存现状。(资料图片)
现在扶余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我这个诊所还被列入村定点医疗点。
从内心说,我感觉自己的诊所适应不了新型合作医疗的需求。
新的合作医疗是国家和地方补贴35元,农民自己掏10元。我们村共有1300口人,为达到上级下达的“参合”指标,村干部把嘴皮子磨破了,腿跑断了,才完成了900多人的“参合”工作,基本算是完成任务。
按说作为定点医疗点,我这个诊所在合作医疗的政策下可以多吸引病人。实际怎样呢?刚刚有一个参加合作医疗的孕妇咨询我到哪里生孩子,我不知道咋回答。按合作医疗政策,她可以到定点医院生孩子,得花1200元钱,按30%比例报销,自己还得掏800多元;可在民营医院,正常产只需400多元。哪个划算,农民心里有本账。这样一来,不少农民就认为合作医疗受益程度还有限。
再比如药价,“木瓜丸”在一般药店2元一瓶,可在定点单位买却是5元一瓶。而且按合作医疗政策,用药范围也非常有限,可以报销的多是便宜药。农民都想用药效快的药,但不少这样的药都在报销范围之外。比方说,农民愿意打“先锋”而不乐意用“青霉素”,而“先锋”又在用药范围外,有时我就偷偷按农民要求打“先锋”,开处方时写上“青霉素”。
为了方便农民使用合作医疗中的门诊费,我看病时得先替农民把钱垫上,然后再到镇或县定点医疗单位核销门诊费,把钱拿回来。为了这些钱,我有时得往县城跑好几趟。此外,我还要承担各种工作费用,比如上次进城买开处方的票据与收据各10本,都是自己从口袋里掏钱,一下子花了300元,没过多长时间,现在又快用完了。
听说将来我的诊所必须适应新型合作医疗需要,设诊室,配紫外线灯管、高压灭菌锅,购置经费得自己掏。有关部门还要给我制个合作医疗定点诊所牌匾,费用是1000元,还要搞培训,买教材。这些对我来说不是小数,我总觉得这钱不应全由个人负担。
要说我这诊所的设备,说起来你都笑话。没有诊室,器材也缺。如果不来看病,谁进屋也看不出这是个诊所,就像普通农民家一样。我的主要设备是“三大件”: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算是诊所的“固定资产”,大多数村诊所都是这样。一个体温计2元钱,一个血压计20多元,一个听诊器十几元,因此在农村只要懂点医,花不到50元就能开诊所。
村诊所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标准?我认为村诊所虽然不像乡镇卫生院那样有X光机、B超等高级设备,可最起码应该有基本的消毒设备,比如为了应对切开、包扎等医疗处置,应该有紫外线灯管。此外,村里离大城市远,为应付急诊,得有急救氧气。有时抢救喝农药的农民,还得需要洗胃器,可这在多数村诊所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村里有好几家办诊所或卖药,大多没有登记,有的连执业医师的资格都没有拿到,大家为了生存,竞争非常激烈。过去讲究“医不上门”,可现在村里开诊所的年轻人都是骑着摩托挨家挨户找病看。
我这个诊所没有挂牌,为啥?其实许多村诊所都不挂牌,挂牌没好事。上面的卫生部门、药检部门常来查,动不动罚款。有的问题咱也承认,一个小小的村诊所,想挑毛病啥挑不出来?每年为应对检查,都得交几百元甚至上千元。“黑诊所”就没有事,因为他们半公开,不登记,上面也不掌握情况。
要问现在农民口袋里有几个钱,这你也知道。不少农民看病拿不出现钱,只好赊账,我这里每年都有两三千元欠账。赊的账只能等到年末粮食打下来、卖出去后才会还,有的农民根本就不还,这钱就算扔了,每年得扔几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