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农村,普遍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城里人有病上医院,农村人救命上医院。反映出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3月初,记者在北三市和南三区进村入户调查,听到最多的也是对看病的担心和忧虑。
问卷之中,“看病”居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首
本报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90份,其中在农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栏内,填写“看病”一项的有643人,占到了58.9%,排在了交通出行、小孩上学之前,在7个选项中居第一位。由此看来,农村看病难依然是影响农民生活的主要因素。
在问卷中的最后一题:您对大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什么建议和要求栏内,也有许多农民填写了这样的文字:希望有关部门重点研究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与就医困难、我们希望早日加入合作医疗、农村药店要打假、多派城里医生下乡来等等。
农村缺医少药现象依然严重
在入农户调查时,许多村民就向记者反映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买药贵”等问题。庄河市光明山镇小河沿村的支部书记李宝义告诉记者,从村委会所在的村民组到镇里就要走上15公里,最远的永顺兴村民组更要走上20公里,小病问题还不大,大病往外走却走不出去。几年前,村里有个28岁的小伙子走在路上突然摔倒,由于没有条件送到城里去抢救,只能在村里打吊瓶,结果吊瓶还没有打完就去世了。
记者在某个村里的卫生所看到,门诊的桌上只有一个卫生箱,墙上挂一个听诊器,为患者打吊瓶的地方只有两张简易木板床,由于室内生着火炉,床上已经是一层黑灰,烟灰还将床上的被子熏黑了。吊瓶架上,几只用过的空瓶仍然挂在那里。乡医在农村仍然被农民称为赤脚医生,有的医生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外伤,诊断一些常见病,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医生,在北三市的偏远村庄也非常缺乏。
普兰店市同益乡的几位农民告诉记者,我们也知道从上到下都在重视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农村的住院条件也改善了,但是设备不足,医生不足,没办法,有病还得到普兰店或者大连去看。这几年我们真的是最怕得病了。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困扰农民的主要因素。
农民期盼新型合作医疗
在城山镇,记者遇到了一位刚刚从庄河医院出院的大嫂,她由于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好在抢救及时,住了一个多月的院,花了8000多元钱,全家去年一年的收入几乎都交了住院费。住院的病友有的已经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能报销许多的费用,可以减轻很大负担。大嫂托记者帮助打听一下,她们村的村民何时能够参加合作医疗。“我们可都盼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