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从4月中旬开始连续发表了四篇关于我市惠民医院医疗卫生改革的调查,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特别是在医疗卫生战线引起较大反响。正在运行的惠民医院及准备开展的惠民医院都希望这个新生事物等更加健康的发展,使广大百姓更加受益。为此,4月23日,本报特邀请部分医疗管理者,就惠民医院怎样才能长惠于民的问题进行了座谈。
惠民医院取得了较好效果
和平区卫生局局长詹爱云说,从该区惠民医院的运行看,的确取得了较好效果。由于政府加大了对惠民医院的投入,使医疗机构得到了环境的改善,甩掉了医院过去需要承担的一些经济包袱,使百姓得到实惠。在一个月的运行中,医院让利30万元,惠及1.3万人次的患者,同时,医院也增加了活力。
铁西区卫生局局长王志军也有同感,在铁西区所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开展部分惠民政策一个多月来,患者量平均增加了30%到50%。看来百姓对惠民医院还是欢迎和认可的。
惠民医院必须实现收支两条线
沈河区卫生局局长崔卫星说,沈河区的惠民医院主要定位在解决本区贫困人口的看病难、看病贵。区政府在筹建中,就明确了该院的运行模式为收支两条线,医院的成本运行及设备更新等完全由政府负担,而医院的收入也完全上缴给区财政。这样,医院及医生的收入完全不同医院的经济效益挂钩,就不会出现为了赢利而宰患者的现象。
王志军说,现在除沈河区外,其他的惠民医院还都没有完全实现收支两条线,真正的惠民必须要让医院不考虑赢利问题。作为基层医院,就是要做到使人人都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只有这样就不会出现像不久前发生的一位外地打工者因胃穿孔而死在大医院的走廊上的现象了。但是,真正实现收支两条线,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詹爱云认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如果能像教育的九年义务教育那样得到政府财力的保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会得到逐步的缓解。
惠民医院必须做好定位
沈阳市卫生局副局长刘正贵和辽宁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宋文舸说,目前群众反映看病难、看病贵,主要是长期以来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优秀的技术人才,高精尖的医疗设备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而且对保证百姓基本医疗的基层医院、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投入严重不足。
2006年春天,和平、铁西、沈河三个区的区政府用大手笔打造了惠民医院。沈阳多家惠民医院的出现,无疑给饱尝医疗难、医疗贵的普通百姓心头吹进了一股暖流,使一些有病不医的市民开始步入惠民医院大门。
他们认为,惠民医院建立在基层医院首先方向是正确的。其次,惠民医院的服务对象,应该是低保户、贫困家庭、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通过政府的加大投入,保证这些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再次,惠民医院从医疗服务项目上也要做好充分定位,确定医疗范围和服务人群,不能盲目扩大技术和服务项目,一些难以解决的重症患者及疑难病症,可以逐级转诊,这样才能保证医疗质量及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
如果卫生投入不足的矛盾依然无法得到实质性解决的话,医院到底应该如何在为老百姓提供廉价、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又能保障自身的正常运营以及健康发展呢?他们希望惠民医院的建立,是为了日后逐步加大医疗卫生投入作铺垫,而不是医院发展有困难就将包袱推给患者,而患者不堪忍受之后再将包袱卸给医院的“历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