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大药房按照店里登记的“百姓缺药登记表”到市场采购时发现,表上70%的药品已经没有生产,它们几乎都是政府明令降价的药品。
药品一降价,在市上就销声匿迹,难觅踪影。但用不了多长时间,一种新的药品便会“面世”,成分与此前“消失”的药品大同小异,有的甚至换汤不换药,却可以走出国家限定降价的药品名单,理直气壮地进入高价药的行列。
钟南山院士就曾多次讲到,他在医院例行查房时常常发现,好多药名连听都没听过,从药的基本成分他才判断出,那些有着稀奇古怪名字的药,其实就是他过去常用而现在降价的药。
1997年以来,政府对药品降价已达22次,涉及药品1600多种,降价金额近500亿元,降价范围广、频率高、力度大。然而,老百姓仍然未能得到真正的实惠,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仍然存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药品降价压缩了医院和医生的利益空间,降价药品就失去了对医院、医生的吸引力,难免被打入“冷宫”。其次,每家制药企业都有很多个药品代理商,当药品的价格被降低后,代理商没有多少利润可图,就会逼着制药企业生产档次更高、价格更贵、利润更大的产品。再次,当企业觉得产品利润所剩无几时,便设法改名称,换包装,新瓶装旧酒。
正因为药厂、代理商、医院三方利润大幅下降,在利益驱动下,三方不谋而合地“保卫自身利益”,让降价药“下课”。在现行医疗卫生体制下,医药市场形成了“药品降价——医院停止开方——代理商停止进货——药厂停产——降价药改头换面变成新药重新审批后高价上市”的怪圈。于是,国家降低药品价格,患者得不到实惠。
最近,卫生部部长高强明确指出,要明确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着力建设好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这是一个对广大患者利好的消息。只有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投入责任,理顺相关机制,完善制度建设,大力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才能使降价药不再“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