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如雨后春笋般落户到各个街道社区。社区卫生机构的建立,目的是为缓解大医院“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但两年过去了,大医院依然拥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门可罗雀,看病的人寥寥无几。是百姓在观念上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立有隔阂?还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仪器设备不能让百姓放心?就此问题,记者昨日进行了调查。
现状:大医院繁忙卫生站冷清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川大华西医院看到,门诊大楼内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其中,一片繁忙的景象。一楼取药处排起了长队,每个科室外的挂号处有数十人,预约下周看病的柜台前也有些拥挤。很多诊断室外供患者、家属等候的椅子坐满了人。
相对应的是,在万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四道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则显得冷清了许多,记者看到,来这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的人,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
市民:卫生站看病觉得不放心
记者在川大华西医院对部分前来就医的市民进行随机采访时发现,不少市民对小病小痛都非常重视,哪怕是感冒了,也要上大医院去,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放心。当问到患有一般的常见病是否愿意就近到社区卫生站就诊时,一位姓黄的女士连连摇头:“不放心!我怕小病医成大病。这些大医院感觉正规些嘛。”
不少人还对社区卫生站的医疗水平和人员素质表示怀疑,怕花了钱还耽误了病。
医生:居民看病习惯有待改变
“居民现在看病首选大医院,其实还是跟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有关系。”四道街社区卫生服务站曾春梅医生认为,目前居民看病首选不是社区卫生站,这是对社区卫生站还缺少一个认知了解的过程。只要观念转变过来了,相信社区卫生站将成为大家看病的首选。
专家:卫生站应加强医疗能力
针对一些市民得小病都去大医院就诊的情况,川大华西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文富强认为,除市民对社区卫生站的信任感不强外,社区卫生站也应该加强自身建设。
成都一医院医务科张科长指出,患者小病也去大医院的原因一是对社区卫生站在观念上还不能完全接受,另一方面是不少市民看病喜欢“认熟面孔”,对亲朋好友推荐的医生、媒体宣传的名医和自己长期看病的医生有种依赖心理。
对社区卫生站的发展,张科长认为,除要加强大医院和社区卫生站合作外,社区卫生站本身也要有主动性,积极地开拓市场、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