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79-1964 支付中心  搜索  会员 地方分站
首页 | 预约挂号 | 定点医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资讯 | 基层医生 | 问吧 | 医院黄页 | 商城

首页 >> 健康视点 >> 商业电讯专区 >> 正文 医搜:找医院找医生找问答
 

炎夏不可忽视慢性脑供血不足

日期:2007-09-06   网友评论条,查看所有评论>>
 
例如:


  夏日高温燥热,是许多疾病的高发季节。在夏天要特别注意降低心脑血管周期性缺血的程度,如果体态较胖,有可能在血液中增加一定量的脂肪,部分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脂质斑块,容易导致动脉形成粥样硬化,引发动脉血管狭窄,影响体内血液循环速度,减缓新陈代谢,增加心脏负担,使心脑血管供氧供血能力整体下降,造成心脑血管的供血不足。

  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经常反复出现头晕、头昏重、头痛的症状,并且还有心烦、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逆行性遗忘(例如,新近发生的事却记不住)等情况发生,这些都是慢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结果。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概念,最早是在1990年由日本医学家提出来的,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从而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进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夏季由于人体水分流失较多,血液粘稠度增加,所以比较容易产生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国内外医学家经大量研究还发现,在“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病前期,都曾长期有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存在;如果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不及时进行治疗,还可能导致“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生。因此,慢性脑供血不足又被形象地称作“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为什么中老年人容易患慢性脑供血不足呢?大家都知道,大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耗氧量相对较大,虽然大脑的重量大约只占身体总重量的2%,但是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20%。大脑所需的氧全部由血液供给,所以必须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大脑的各项生理活动才能正常地进行。

  衡量大脑血液供应的标准是脑血流量,脑血流量一旦减少,脑细胞的供氧、供能也随即减少;脑组织只要缺血10余秒钟,就会引起大脑的功能发生变化。如果大脑局部的血流在较短时间内完全阻断,会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脑梗塞;如果大脑供血不是完全阻断,而是慢慢地减少,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慢性脑供血不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血液供应会逐渐减少。儿童时期脑血流量大约为80-100毫升/100克脑组织/分钟),成人为40-60毫升/100克脑组织/分钟,而健康的老人只有35毫升/100克脑组织/分钟;再加上中老年人的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相对较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机能也逐渐下降,因此,只要血压或心输出量发生轻微的变化,就会明显地影响脑部的血流量,从而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各种症状的发生,甚者导致脑梗死。

  夏季应该注意日常生活保健,及时进行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往往会获得很好的效果;如果忍耐拖延,会严重影响患者本人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独家生产的天然植物药“养血清脑颗粒”,被临床医学专家誉为“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首选药物”。养血清脑颗粒是根据中医药传统理论,以中医传统名方“四物汤”(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四种中药)为基础,并采用最新工艺研制而成,为标本兼治的无糖型棕色颗粒状制剂。经多家国家权威机构的临床验证,服用养血清脑颗粒,不仅会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等疾病的发生。

  所以度夏时,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稳定情绪,保证内心平静,进行适量运动,并注意补充水分,增强新陈代谢能力,在这个夏天让养血清脑颗粒帮助我们一起和慢性脑供血不足给我们带来的不适说再见!
作者: 来源: 责编:

[ ] [打印] [关闭窗口]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特别推荐   相关资讯  
中医中药特色治疗心脏病
专利藏药治牛皮癣 白癜风
专利藏药治类风湿关节炎
北京军区总医院与东亚医讯达成战略合作
军民共创健康和谐社区,健康快车到您家
- 可防治疾病的蔬菜 2007/11/05
- 与月经有关的7种疾病 2007/10/30
- 禁欲令:不宜做爱的性疾病 2007/10/29
- 基因检测:预防疾病 最有效的手段 2007/10/19
- 各类疾病的饮食保健 2007/09/28

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产品与服务 | 合作伙伴 | 渠道发展 | 就业机会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8 中国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