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抑制骨髓导致血小板减少,但是根据病人的年龄和以往放化疗等情况,选用恰当的药物和适当的联合化疗方案,可避免化疗诱发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的严重出血。当血小板低于50×109/L时,会有出血危险;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出血危险加大;当血小板低于10×109/L时,容易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胃肠道大出血而危及生命。抗癌药能引起明显出血的药物有光辉霉素、放线菌素D、门冬酰胺酶。光辉霉素可损伤微血管和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增强纤维素溶解活性。门冬酰胺酶也可增强纤溶活性而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的病人纤维蛋白原下降或过低,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下降。放线菌素D引起血小板下降时还可引起凝血酶功能障碍。
(一)减少出血及其预防措施
在此期间尽量不要刷牙,以免损伤牙龈及口腔粘膜。避免吃硬的水果和食物,如咬苹果、啃馒头,吃硬食如煎炸、鸡骨、猪排、鱼刺等,预防口腔粘膜出血、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和胃出血等;预防引起齿龈出血,如挖耳、挖鼻可致耳鼻衄;抓皮肤或碰撞后发生紫斑或出血;大便干燥可引起肛裂出血。因此,口腔、鼻、耳要湿润,肛门润滑,防止干燥,忌挖耳、鼻,饮食宜软,避免外伤,以预防出血的发生。 鼻腔干燥可使出血加重,平时可用油剂保护鼻腔粘膜,如中药复方薄荷油、维生素E、鱼肝油、红霉素软膏。
(二)出血的西医药物治疗
首选作用于血管壁的止血药物。血管性出血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增高,血管周围结缔组织松弛等因素所致。此外,血管收缩能力减弱也可影响止血功能。
1安络血:本品能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改善其通透性和脆性;有促进毛细血管断端的收缩,使血块不易从血管壁脱落,有缩短出血时间的作用。常用剂量为口服2.5—10mg,每日3次;肌注每次5—10mg,每日2—3次。
2止血敏:具有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减低血管的通透性,促进血小板的粘附性,加速血块回缩等作用。用量为250—500mg静注或肌注,每日1—2次。
3脑神经垂体素:本品可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收缩,使内脏血管收缩,减少内脏的血流量;使局部出血减少,血栓易于形成,从而堵塞伤口。本品适用于内脏大出血如吐血、咯血的抢救。用法:5—10U在50%葡萄糖液200ml静脉缓慢注射15—20分钟,必要时4—6h后重复注射;或本品10—20U在5%葡萄液500ml中静脉滴注。
页次:[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