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肿瘤位置都一样,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在手术后重症监护阶段,更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观察患者微小的变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及全军恶性神经肿瘤治疗中心主任张志文教授告诉记者,相比其他部位的肿瘤,脑瘤听起来可能更让人感到“恐惧”,但实际上大部分脑瘤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特别是一些良性脑瘤完全可以达到治愈效果。
早期症状不明显
“颅脑好比一个坚硬密闭的容器,它的容积大小是固定的,如果颅内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的话,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都会出现颅内压力增高,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甚至还可能危及生命。”
脑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年人居多,发病率为万分之一。在成人中,脑瘤占全身肿瘤总数的2%,儿童期脑瘤占全身各部位肿瘤总数的7%。
脑瘤可分为良性与恶性,良性脑瘤主要包括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等,恶性脑瘤则多以胶质瘤、转移瘤最为常见。
“良性脑瘤生长速度缓慢,大多数能够根治,而恶性肿瘤生长速度较快,治疗比较麻烦。”张志文表示,脑瘤症状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生长位置、性质以及生长速度的快慢。
通常脑瘤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只有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占位比较明显后,才会出现颅内压增高,从而导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耳鸣耳聋、血压升高、心率变慢、失眠,甚至出现身体麻木瘫痪、痴呆昏迷、抽搐癫痫等症状。
“多数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往往已是中晚期。”张志文说,在接诊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因走冤枉路”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的患者。
他曾经接诊过这样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因出现视力下降、视野变窄去当地医院眼科进行就诊,并进行了两次青光眼手术,结果非但视力不见好转,反而近于失明。“最后,到我们这里进行检查之后,被确诊为颅内鞍区脑膜瘤,可惜因肿瘤压迫时间过长,视神经损伤严重,术后患者视力也没有太大改善。”
“大脑中神经分布极为丰富,一旦受到肿瘤的压迫,就会影响其功能区神经的传输功能,如果把神经传导通路比作一束电缆,其中任何一条导线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其输电功能。”张志文坦言道。
病理仍是诊断“金标准”
既然脑瘤对身体的伤害如此之大,那么如何才能及时确诊而不延误病情?张志文特别提醒,脑瘤和其他肿瘤一样,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
目前CT脑扫描与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临床上对脑瘤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可以作为疑有颅内肿瘤者的首选检查手段,通过扫描可以明确肿瘤的生长部位、大小、范围,并初步判断肿瘤性质。
“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做磁共振成像,它对人体的辐射较小而且影像更为清晰,特别是儿童应尽量避免存在辐射的CT扫描。”张志文说,必要时临床上还可能使用颅骨X线平片检查、脑血管造影、脑超声检查以及腰椎穿刺与脑脊液检查等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对脑瘤病变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争取作出初步的定性诊断。
临床医生在进行任何检查之前,都需要结合患者的主诉,详细了解发病时间、症状,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
再高明精湛的医疗技术,有时在诊断上也会存在拿捏不准的时候。“比如有些胶质瘤,影像学上与良性肿瘤很难区别,这就需要通过术后的组织病理分析才能最终定性。”张志文表示,病理学诊断是医学界公认确定肿瘤良恶性质的“金标准”。
手术治疗为首选
一旦确诊为脑瘤之后,患者最为关心的就是治疗方法。“无论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只要满足颅脑解剖可达、生理状况允许、医生技术有保障这三个条件,首选治疗方案一定是尽量争取全切肿瘤,它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解除症状最快,效果也最为明显。”张志文说。
对于肿瘤较小、生长速度缓慢、手术风险大的年高体弱患者,张志文建议可以采用动态观察,必要时可选择立体定向放射(伽马刀)治疗。
“除手术治疗外,放疗、化疗也是治疗脑瘤比较有效的手段。对一些通过手术不能完全切除的颅内肿瘤患者,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可以提高疗效,延缓复发或延长寿命。”张志文说,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生物治疗如肿瘤生物免疫治疗等新手段也在脑瘤治疗上得到应用。
对于恶性脑肿瘤,特别是术后复发或处于特殊部位不能手术的患者,张志文建议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据悉,这项治疗方法早在2009年就已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批准并应用于恶性脑瘤治疗,取得良好效果。而在国内,目前只有少数的医院掌握并开展了此项技术。
“简单地说,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就是利用血管生成抑制剂特异性地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活性,从而达到阻止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使癌细胞得不到足够营养而饿死肿瘤的目的。”
结束采访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张志文还不能回家,因为他心里还惦记着病房的患者。他说,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虽然经常要与“死神”打交道,但依然觉得痛并快乐着。“可以说,我们治疗患者就像艺术家创作艺术品一样精雕细琢,看到病人经过我们的努力能够顺利康复,我觉得人生才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