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尿病为什么会引起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功能不足所致的糖代谢紊乱,并伴有蛋白质代谢失调,它可使体内多种系统器官产生改变,但与眼睛的关系更为密切,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暂时性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等,其中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其发病机理极为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其病理改变为毛细血管周细胞的丧失,内皮细胞增殖,基底膜的增厚以及微血管形成,毛细血管以及小动脉的闭塞,造成血—视网膜屏障功能障碍,致使玻璃体荧光光度值升高,视网膜渗出和出血以及新生血管产生,这可进一步造成视网膜和玻璃体的出血,纤维增生,最后玻璃体牵引视网膜从而产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早期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后极部散在微血管瘤和小点状或小片状出血,视网膜静脉充盈扩张、轻度纡曲。随着病情的发展,除了微血管瘤和点、片状出血外,同时出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病变往往波及黄斑区影响视力。进一步发展,视网膜和视乳头上出现广泛的新生血管,并有结缔组织增殖,视网膜反复出血,棉絮状渗出增多,严重损害视力。晚期或严重病例,可反复发生大量的玻璃体出血,出血如不能完全吸收可产生机化条索,与视网膜粘连,引起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殖条索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脱离,最后导致失明。
2.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查眼底?
糖尿病病人,经内科医生全面检查以后,还要请他到眼科检查眼底。糖尿病与眼底有什么关系呢?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病,可影响全身各器官。但与眼睛的关系更为密切,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暂时性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等,其中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眼底病变随糖尿病病程加长发病率逐渐升高。据国内报导病程在5年以下者眼底改变为38—39%;病程5-10年者发病率为50-56.7%;10年以上者发病率增至69-90%.早期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后极部散在微血管瘤和小点状或小片状出血,视网膜静脉充盈扩张、轻度纡曲。随着病情的发展,除了微血管瘤和点、片状出血外,同时出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病变往往波及黄斑区影响视力。进一步发展,视网膜和视乳头上出现广泛的新生血管,并有结缔组织增殖,视网膜反复出血,棉絮状渗出增多,严重损害视力。晚期或严重病例,可反复发生大量的玻璃体出血,出血如不能完全吸收可产生机化条索,与视网膜粘连,引起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殖条索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脱离,最后导致失明。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的眼底检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怎样分期的?
我国眼底病学组于1984年参考国外分期标准制订了我国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分为单纯型和增殖型共六期。
单纯型包括三期:Ⅰ期有微动脉瘤和并有小出血点。(+)较少,易数。(++)较多,不易数。Ⅱ期有黄白色“硬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较少,易数。(++)较多,不易数。Ⅲ期有白色“软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较少,易数。(++)较多,不易数。
增殖型也有三期:Ⅳ期眼底有新生血管或并有玻璃体出血。Ⅴ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Ⅵ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并发视网膜脱离。
国外作者为了使用简便将本病分为三期:非增殖期;增殖前期;增殖期。
非增殖期(称单纯型,背景型),其特征为局部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血管渗透性增强,表现为微血管瘤、点状出血、硬性渗出和视网膜水肿。
增殖前期特征为广泛毛细血管闭塞,棉絮样斑、点状出血、广泛微血管异常、静脉呈串珠状。
增殖期视网膜产生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收缩牵拉视网膜脱离。
4.发现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
由内分泌科用药物及饮食控制等方法治疗糖尿病,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根本方法。一旦视网膜病变进行或已经进展为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全身治疗难以改善眼底情况,则需考虑眼局部的治疗:激光治疗:用于非增殖、增殖前期、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用于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吸收的玻璃体出血。
5.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何作用?
光凝治疗后,较大面积的视网膜被破坏,耗氧高的视网膜杆体与锥体被耗氧低的疤痕组织所替代;光凝后视网膜变薄,有利于来自脉络膜血循环的氧供应至视网膜内层,从而改善视网膜缺氧状态,以维持正常的氧张力。
6.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能手术吗?
当出现:不吸收的玻璃体出血(3月—半年内)。由于新生血管上玻璃体牵拉致反复眼内出血,玻璃体密集星状小体妨碍光凝,以及眼内机化物对视网膜前后、向心性或直线形牵拉引起视网膜脱离等情况时应行玻璃体切割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