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贺军曹东萍贾海英曹润武李洁2004-7-2415:44:00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2月第5卷第4期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06-8106(2004)04-0342-03
亚健康状态是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大命题,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心身医学及其纯自然的药物疗法、非药物治疗方法等,在诊断、预防、治疗亚健康状态方面有着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对未来世界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重要领域。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状态人群普遍存在,全世界人口一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亚健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必将导致人们从健康—亚健康—疾病的最终转化。亚健康状态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大科题。
1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
亚健康(sub-health)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既可向健康状态,也可向疾病状态转化。究竟向哪方面转化,取决于自我保健措施和自身的免疫力水平。为预防向疾病状态转化则需要采取自觉的防范措施。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布赫曼教授通过研究发现,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人体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1]。这一发现被后来的许多学者的研究所证实。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2]。
西方医学在控制微生物所致的传染病及营养缺乏等疾病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几十年来的医学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对于现危害最甚的常见病的“攻克”,即使在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在纯生物医学上投入巨额资金,并没有解决旧的疾病问题,新的棘手病症更是不断出现;人们遂有了变革医学观、更替医学模式、调整医学方向、重新确立医学目的等的新主张。研究已经表明,现在临床疾病中占前几位的,除肿瘤的临床前期人们还知之不多,很难及早作出把握外,心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代谢性疾病等都有一较为缓慢而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为人们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预留了一定的操作空间。虽然亚健康在症状上表现的是医学领域的问题,但在医院经过全面系统检查、化验或者影像检查时,往往还找不到肯定的病因所在,但从整体看,它与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心理因素及自身体质密不可分。亚健康者大多以个人感受为主,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体无阳性征,各种实验室检查多为阴性,在诊断上有一定难度。
中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比现代医学要早得多,我国早在《素问》时代,古代医贤就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及《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所谓“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就是示人有病早治,既病防变,这是《内经》论治的一条重要理论法则。张仲景将这一理论法则与临床实践紧密相结合,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开创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之先河;还总结了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中人的规律及相应防治法度,并较早地应用时间医学来防治疾病。
“治未病”思想现代已有了新的发展,包括防、治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未病。中医学是一种状态医学,它强调症状、体征是了解状态的依据;强调状态诊断的时相性;通过定性和定位相结合的方法来判断人体的即时状态;并运用状态调整的治疗方法。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论、方法论,区别于现代医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研究人体的功能反应状态。正如李文伟[3]所论“一些病人的感觉症状,西医在无病因学、病理学等证据的情况下,无法将其纳入西医的疾病谱,但中医却可将其纳入自己的疾病谱”。所以,中医学在早先实用理性的规范下,它没有敦促医生去深究一个个病的确切病因及具体形态学病理改变,而是指引医家,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审查人的神、色、态、脉、舌等体征及其性格、饮食、二便等情况,结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实际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中医学对生命的独特理解,进行分析判断,然后采用多种方法作出纠治,使其重新恢复“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中医内科学中大多数病名,只是一个症状名词,或一组临床表现。它强调辨证,其实质就是辨病理反应状态;它所讲的体质,可理解为生理反应类型及不同的生理状态。中医学是注重状态的;而且,它不仅重视病理状态,也关注偏离了理论上正常但尚未发展成病理的种种不同状态。我们体质研究中所注意到的除正常体质外的不同体质类型,其实也就是种种不同的亚健康类型的组合。中医长于纠治非病非健康状态,中医优势在于调整不良状态,改善及优化体质,而不仅仅是治病;中医学主要着眼于人体不同的生理反应类型与病理反应状态,这正是中医学的特点和对人体生命的独特见解,它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等思想,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消除异常、失调的病理状态,并使之恢复正常的协调的生理状态,通过调整以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和康复力。1992年心身医学会权威人士宣告,“世界”心身医学应当向中国中医寻找智慧[4],充分肯定了中医学在世界心身医学中的崇高价值。中医学通过状态调治以消除异常病理状态,恢复正常健康状态,是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
2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
中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病机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环境因素的影响、年老体衰等导致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升降失常,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由于亚健康状态表现的主要症状是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失于平衡而出现的,因此主要从平衡阴阳及调理脏腑为出发点。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现将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2.1根本方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调畅、劳逸适度是预防亚健康状态发生的根本方法。中医强调“防病于未然”,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预防亚健康和疾病的根本方法。如孙思邈所言:“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患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2.2体育疗法传统的体育疗法如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这些方法具有扶正祛邪、调节精神、改善机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延年益寿、减缓衰老等功效。正如《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华佗所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并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创建了一套健身方法。
2.3外治疗法外治疗法有着强大的优势,一是疗效可靠、迅速、显著,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增加免疫力,实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从而使机体的正常活动得以恢复和维持,将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调节到或接近于最佳生理状态,从而起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二是安全可靠系数大,由于皮肤、粘膜屏障自我保护功能和使用的多为天然药物,基本没有或极少毒副作用。三是简便易行。目前在亚健康治疗方面,除继承前人的一些传统外治方法仍在临床发挥着良好的保健作用外,现代科学如光、电、声、磁等技术的不断渗入使中医外治法增添了新的活力。这些方法门类有:(1)针灸类疗法:体针疗法、头针疗法、眼针疗法、耳针疗法、三棱针疗法、梅花针疗法、水针疗法、温针疗法、火针疗法、针灸刀疗法、穴位艾灸疗法如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加药艾灸、隔物灸疗法(根据机体具体偏性隔用药物治疗如隔豆豉饼灸、隔薤灸、隔黄土灸、隔盐灸、隔姜灸、隔面饼灸、隔附子灸、隔蒜灸、隔商陆灸、隔葶苈子灸)等。(2)挑痧类疗法:挑治疗法、刮痧疗法、刺络疗法、埋植疗法、割治疗法、拔罐疗法等。(3)敷布类疗法:热敷疗法、浸泡疗法、熏洗疗法、熏蒸疗法、围腰疗法、石蜡疗法等。(4)疏通类疗法:如捏脊疗法、取喷疗法。(5)推拿类疗法:通过手法刺激人体的皮肤、肌肉、关节、神经、血管以及淋巴等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激发和引导经络系统,使机体的正常活动得以恢复和维持。
此外还包括自然类疗法、气功类疗法、心理调节类疗法、调摄房事类疗法等。
2.4内服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学的根本原则是辨证论治,是建立在对整个机体状态偏离程度判定基础上的整体性治疗体系。八纲辨证为辨证论治的核心,其中阴阳纲领为首纲,它是中医辨证之灵魂,也是判断亚健康状态偏离度的总原则。辨证论治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在药物方面,不论是传统上的“寒热温凉”四性分类,还是将其分为解表、清热、泻下、和解、理气、理血、补阳、补阴等等详细分类,都是从不同方面着眼于对机体偏颇状态的调整。方剂大部分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把多种具有不同性能的药物配合起来组成复方,因此能够从阴阳失去平衡的不同方面加以调理,以达到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且临床上运用方剂时根据人的具体情况“随证加减”用药,更有利于针对人体状态的时相性和多变性而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充分体现中医对机体状态调理的随机性和灵活性。中药和方剂的分类,基本上都是以其对状态的调整作用为依据,这与状态辨析的诊病方法和状态调治的治疗法则吻合贯通,可以说是按状态诊断、治疗的需要而相应建立起来的方药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