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是国际医学界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医学新思维,是医学的一大进步。“亚健康状态”在国外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为非器质性改变或未确诊为某种疾病,但人体存在功能上的变化。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健康人”的标准为:身体健全、精神健全及社会交往健全。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及衰弱,而是保持体格、精神及社会的完美状态。亚健康状态虽然不是疾病,却是现代人身心不健康的一种表现,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罹患疾病。预防、消除亚健康状态是21世纪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预防性的健康策略。
1.亚健康流行病概况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存在,已成为国际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只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据医学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且女性占多数。有关资料表明,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患有“亚健康”。在亚洲地区.处于“亚健康”疾病状态的比例则更高,日本公共卫生研究所的一项新调研发现并证明,接受调查的数以干计员工中,有35%的人正忍受着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病痛,而且至少有半年病史。在中国的长沙对中年妇女所作的一次调查中发现60%的人处于“亚健康”疾病状态。上海、无锡、深圳等地对1197位中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其中66%的人有失眠、多梦、不易入睡或白天打瞌睡的现象;经常腰酸背痛者为62%;一干活就累的人占58%;爬楼时感到吃力或记忆力明显减退者为57%;皮肤干燥、面色灰暗、情绪极不稳定等为48%。据我国卫生部门对10个城市上班族的调查,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48%,其中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中年人高于青年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处于“亚健康”疾病状态的人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上升趋势。
2.亚健康发病因素
世界各国医学家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未发现特异的致病因素。有研究认为,亚健康状态可能是由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繁多的社会信息刺激,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亢奋状态而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但目前医学界的认识尚不一致,大多数医学医生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造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
2.1社会心理因素现代社会压力无处不在,紧张已成为现代人的共同特征。人们的激烈竞争、努力拼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作为个体,心理上的紧张、中突、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也必然增加。长期的身心紧张如得不到及时调节,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内分泌混乱,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失调,机体的免疫力下降,躯体出现疲劳感,食欲下降,睡眠不佳,即”慢性疲劳综合症”。“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亚健康状态中表现最主要的一种,是未老先衰,并有可能导致猝死的生命征象。
2.2生活习惯因素作息时间不固定,生活没有规律,往往会干扰生物钟正常规律,从而影响人体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长期下去,导致机体亚健康。长期吸烟、过量饮酒、长时间的伏案工作、缺乏体育锻炼、长期睡眠不足、过度疲劳、乱用保健品,以及吸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
2.3饮食结构因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中摄入的高热量、高脂肪类食物逐渐增多.导致了肥胖、高脂血症、脂肪肝。据统计,40岁以下的人85%超重。营养学家提倡每日要吃多种食品,以保证营养所需。而我们多数人偏食,食物较为单调。此外,饮食不规律,加上不良的作息习惯,导致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诱发各种疾病。
2.4人际关系因素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变性,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情感交流日益缺乏,交往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和物质化,情感受挫的机会增多,对情感生活的信心下降,孤独成了人们在情感方面的突出体验。缺乏亲密的社会关系和友谊,使人们表现出无聊感、无助感、烦恼感。大量证据表明,缺乏社会支持是导致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2.5环境因素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植被的破坏、气候改变,破坏了生态平衡,各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对人体的心血管和神经系统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城市里高层建筑众多、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房间封闭、办公场所过于狭小等,均可使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降低。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人体血液中氧浓度和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率都会降低,进而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使人感到心情郁闷、烦躁。
2.6遗传因素现代医学认为,人类的健康和大多数疾病都与基因直接或间接相关.都有其相关的致病基因或易感性基因存在,疾病的发生是这些基因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心理、行为.除受社会生活支配和环境影响外,还要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其他如子女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除了对父母行为的学习和模仿,也受到亲代遗传因素的影响。此外,有学者认为,个体特征的差异对亚健康状态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JF:Page) 3.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发生了一些功能性改变,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症”,大体有以躯体症状为主的躯体性亚健康状态,以心理症状为主的心理性亚健康,以人际交往中的不良症状为主的社会适应性亚健康。众多学者认为,亚健康状态表现主要如下:
3.1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躯体的慢性疲劳,如经常感到乏力、困倦、肌体酸痛,咽喉痛、低热、眼睛易疲劳、无缘由的头晕、头痛、耳鸣、目眩、颈肩僵硬。此外,易感冒、易出汗、易便秘、易晕车、胸闷心悸、晨起时有明显不快感、食欲下降或有饥饿感却没胃口等,也是躯体亚健康的表现。
3.2心理亚健康最常见的是焦虑,主要表现为担心、恐慌。其次是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反应迟钝、想象力贫乏、情绪易激动、遇小事容易生气、爱钻牛角尖、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
3.3社会适应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淡化,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冷漠,常有无助、无望、空虚、自卑、压抑、苦闷、孤僻、猜疑、自闭等。(JF:Page) 4.治疗方法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对亚健康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将逐步被社会接受、被人们重视。亚健康的健康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健康教育方法应根据亚健康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加大宣传指导力度,采取针对措施,达到维护健康、提高自我认识的目标。
4.1心理护理中医注重心理养生.中医心理养生术主张要“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愤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行干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当心理失衡时,可采用如下心理调治法:其一,以情胜法。是以五志相胜为指导,医者以言行、事物为手段,激起病者某种情感变化,达到治疗目的。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悲胜怒”、“喜胜忧”、“思胜悲”,“怒胜思”、“恐胜喜”学说。其二,移情易性法。指导患者培养广泛的兴趣,转移对某事某人的过多情感和注意力,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方法,进行自我修养方面的锻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我淡化和松弛,正视现实,并帮助其进行情绪调整,对引起情绪反应的内因、外因进行分析,让其采用改变环境、与人交谈等针对性的措施。
4.2饮食护理中医学有“药食同源”的悠久传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蔬菜瓜果均具有四气五味,既可食用,又可治病,一举两得,且无毒副作用。中医可根据不同亚健康人群、不同体质类型,或以食疗、或以药膳、或以保健食品进行针对性防范。此外,营养全面均衡,三餐营养合理搭配,坚持吃早餐,不偏食。减少动、植物脂肪、甜食和钠盐的摄入,增加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
4.3运动护理有氧运动可以保持脑力和体力的协调,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脂肪和糖代谢,减轻肥胖,防止骨质疏松,提高免疫力。传统体育保健包括导引(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武术(如太极拳、太极剑)和气功,传统体育保健强调意守、调息、动作的统一,具有扶正祛邪、调节精神、改善机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延年益寿、减缓衰老五大功效。传统体育保健锻炼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消除消极情绪,脱离病态心理,改善微循环,提高白细胞吞噬作用,调节内分泌,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血管都有明显的保健作用。
4.4针灸按摩中医认为人体存在着经络,它能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经络具有传导感应、调节虚实的功能。中医学认为“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阻滞也是疾病发生的原因。针灸、按摩通过刺激经络、腧穴,从而调节脏腑组织功能,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促使机体气血流通、阴平阳秘。现代生理学证明,神经一体液一内分泌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调节过程。针灸和按摩在体表给感受器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最终对机体产生调节作用。实验证明针灸、按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对血压偏高者能降压,对血压偏低者又能升压。因此,针灸,按摩不失为一种对亚健康的有效防治方法。
4.5中药调理早在1000多年前中医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阐述了对疾病前的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论思想。从现代观念来看,实际上就是对亚健康状态的预防。如用中医药对慢性疲劳综合症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国内学者依照张仲景治疗虚劳病的法则,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和酸枣仁汤加用人参、刺五加、沙参、麦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