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热线:020-66876599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79-1964  投诉:13501313493 支付中心 医搜 医院
导医网首页 | 预约挂号 | 导医陪诊 | 定点医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资讯 | 在线问吧 | 视频咨询 | 妇科导医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亚健康 >> 亚健康病因 >> 正文

知识分子过劳死数量 逐年增加


日期: 2007 - 02 - 25   作者:   来源: 转   责编: zhaom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

  11月11日晚上10:00,响水县公安局交巡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副中队长任海华,在连续工作38小时后不幸猝死,享年37岁。这一消息再次敲响了人们预防过劳死的警钟。

  过劳累死屡见不鲜

  2004年4月8日晚,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连续忙碌几个星期后,去健身房健身,突然心脏病发作抢救无效死亡。

  2005年7月2日晚11时,著名电影演员古月因突发心肌梗死而猝死。2005年8月18日凌晨,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因心脏病突发猝死。

  除了名人的猝死引人震惊外,近年来高级知识分子英年早逝也屡见不鲜:年仅32岁的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萧亮中,36岁的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焦连伟,46岁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勇等,他们早逝的诱因都被认定为是过度劳累。

  而在南京,因为过度劳累猝死的病例也不少见。前不久,南京某著名高校一位30多岁的女博士,在做实验时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时已抢救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死者全身器官已经提前衰老。(JF:Page)  过劳死“瞄上”年轻精英

  “过劳死”指的是长期慢性疲劳后诱发的猝死,即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继而出现致命的症状。

  省人民医院心脏科副主任李新立教授表示,但凡因为过度劳累猝死的病人,多半有心血管病,年老的多为冠心病等,年轻的则以心肌病、心肌炎居多,但这类人要么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要么对这些疾病置之不理,在长期高强度工作下,人体的防御功能就会下降,从而诱发猝死。李新立教授说,很多猝死病人都死在家中,因此很难统计每年的猝死人数,但从送到医院抢救的病人来看,目前过劳死病人正在不断上升,而且以知识分子、精神劳动强度过大者等脑力劳动者居多。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马根山教授说,他们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医院每年收治的数千名冠心病患者中,年轻的精英人才占到了近10%;过去心肌梗死病人发病年龄都在50岁以上,而现在有的病人只有30多岁。马根山教授说,精英人才由于工作繁忙,容易忽视自身健康,往往等到“累倒了”才开始重视。(JF:Page)

  专为高端人群提供保健服务的南京爱可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他们从为期两年的健康市场调查中发现,肩负重任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与国人平均寿命相比,要低10岁左右;医生教授、企业经理、领导干部疲劳综合征的发病率高达50%。

  自我检查预防过劳死

  李新立表示,其实过劳死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知道自己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平时要按照医生的嘱咐规范用药,没有发现健康出状况的人,如果工作强度过大,也要定期体检,以便及时发现疾病进行治疗。通过对自己健康的掌握,是可以预防过劳死发生的。

  此外医生表示,日本学者列举出27项“过劳”症状和因素,其中有7项者,就有存在“过劳”的潜在危险;有10项者则随时可能发生“过劳死”,一定要引起重视。1、经常感到疲倦,忘性大;2、酒量突然下降,即使饮酒也不感到有滋味;3、突然觉得有衰老感;4、肩部和颈部发木发僵;5、因为疲劳和苦闷失眠;6、有一点小事也烦躁和生气;7、经常头痛和胸闷;8、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心电图测试结果不正常;9、体重突然变化大,出现“将军肚”;10、几乎每天晚上聚餐饮酒;11、一天喝5杯以上咖啡;12、经常不吃早饭或吃饭时间不固定;13、喜欢吃油炸食品;14、一天吸烟30枝以上;15、晚上10时也不回家或者12时以后回家占一半以上;16、上下班单程占2小时以上;17、最近几年运动也不流汗;18、自我感觉身体良好而不看病;19、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20、星期天也上班;21、经常出差,每周只在家住两三天;22、夜班多,工作时间无规律;23、最近有工作调动或工作变化;24、升职或者工作量增多;25、最近以来加班时间突然增加;26、人际关系突然变坏;27、最近工作失误或者与人发生不和。


 ·  大蒜显著提高男性精子数量
 ·  白血病的相关知识介绍
 ·  直肠癌疾病的知识介绍
 ·  甲状腺肿瘤疾病的一般知识
 ·  中医治疗宫颈癌的相关知识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