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疾病。中医药治疗心脏病具有费用低、疗效好等优势。但临床治疗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如不重视中医辨证等往往会影响中医药疗效。中国中医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沈绍功认为, 心脏病的中医治疗应注意把握两个要点。现将其观点整理如下, 希望能对临床有所启示。 要点1:坚持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 它与疗效息息相关。如临床常见的冠心病的辨证,首先要分清虚实。辨证的关键是舌苔, 苔腻为实,苔薄为虚, 实者常伴憋闷、纳呆、尿黄便干, 以痰浊、瘀血为主, 或有气滞; 虚者常伴气短心悸, 腰酸腿软, 以气虚、肾亏为主或有脾虚。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实者从痰论治, 祛痰化瘀;虚者从肾论治, 调节肾阴肾阳。另外, 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多见肾亏证类,用调肾法比补气化瘀法更易起效。以冠心病心绞痛为例, 中医镇痛方法很多, 但根据临证实际,应以3 个证类统之为宜。
痰瘀互结证: 主症为心区胀刺痛, 唇青口黏, 纳呆怔忡; 兼见头重身困, 呕恶痰多, 发枯爪青; 苔腻脉滑或舌紫脉涩。治以祛痰化瘀, 方用温胆汤合通窍活血汤 气阴两虚证: 主症为隐痛阵作, 气短乏力, 五心烦热; 兼见眩晕耳鸣, 惊悸潮热,纳差脘胀; 舌红少苔或舌淡苔薄, 脉沉细或结代。治以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散合归脾汤
肾亏寒凝证: 主症为胀痛时作, 形寒心惕, 彻背肢冷; 兼见畏寒面白, 倦怠肿胀,胁胀自汗; 舌淡胖, 苔薄白腻, 脉沉迟或沉细或结代。治以调肾散寒, 方用杞菊地黄合瓜蒌薤白白酒汤。另外共有30 味止痛中药, 可以据证配合共研细末吞服, 或醋调外敷穴位。还可配合意疗、体疗和食疗。意疗即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语言以养其心, 绝私欲以养其心; 体疗指进行适量运动; 食疗指食用有助于缓解疼痛的食品, 如薤白、洋葱、萝卜、豆芽、扁豆、红枣、生姜、米醋、胡椒、茶叶、蜂蜜、木耳、莲肉、桃仁、山楂、酸枣、甘橘、猕猴桃。另外, 通腑渗毒法即分利两便法对冠心病的治疗有辅助作用。通腑是排毒驱邪的主要途径, 特别是在心梗抢救中更是提高成功率、减少复发率的关键。通腑不能峻下, 以润肠为要。渗毒即利尿以排邪毒的方法, 常投淡渗利湿的云苓10 克, 生薏米10 克, 泽泻10克,泽兰10 克, 车前草3 0 克, 白花蛇舌草30 克, 桑白皮10 克, 王不留行10 克。 要点2:强调中西结合 中医、西医是不同理论体系指导下的生命科学, 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半个世纪以来提倡的“中西医结合” 对中国医学起到了促进和完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误区如一味追求实验指标, 没有证候学观察; 诠释疗效机制只重视现代理解, 不讲或少讲传统医理等等。但若能将中西医科学地配合应用,优势互补, 却往往收效更好。北京某大医院的一项回顾性统计表明, 由于中西医配合, 心梗的病死率由40 .2 %下降为1 2 %。心梗中医旧称“真心痛”, 或“ 胸痹心厥”, 辨证分虚实两类, 实者以痰瘀阻络为主, 虚者以气阴两虚为主。三参饮是中医救治心梗的效方, 由人参、丹参、苦参三药组成。实者选加胆星、竺黄、瓜蒌、薤白、莱菔子、丹参、泽兰、丹皮、苏木、川芎等, 虚者选加仙鹤草、生芪、扁豆衣、黄精、麦冬、生白芍、槲寄生等。在西医抢救基础上, 中西医配合可明显提高心梗三大合并症的治疗成功率。
心源性休克: 首先要分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属实, 以痰瘀蒙窍为主, 苔腻脉滑, 可静滴清开灵、醒脑静, 针刺人中、内关、太冲, 鼻嗣竹沥水; 脱证属虚, 以气脱亡阳为主, 舌淡脉微, 可静滴参附针、参麦针, 灸神阙、内关、足三里, 鼻嗣独参汤(单味人参20 0 克以上浓煎)。
心律失常: 快速型治重滋阴宁神, 调和营卫, 酸枣仁汤合桂枝龙牡汤为主方,常投炒枣仁、黄连、桂枝、生龙骨、生牡蛎、麦冬、生白芍、当归等: 缓慢型治重温阳通络, 调和气血, 温胆汤合归脾汤为主方, 常投仙灵脾、菟丝子、补骨脂、生芪、炮姜、鹿角霜、川芎、石苇等。 心力衰竭: 治重温阳利水, “开鬼门, 洁净腑”, 苓桂术甘汤为主方, 常投生芪、炒白术、云苓、桂枝、鹿角霜、桑白皮、葶苈子、泽兰、王不留行、白花蛇舌草、车前草、桔梗、蝉衣等。中西医配合进行时下兴起的冠心病介入疗法”, 至少可收到三个效应: 消除症状、加快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栓再梗。术后中医药的参与仍应辨证论治。虚证神疲腰酸, 苔薄脉细, 以补气祛痰调肾立法, 杞菊地黄合瓜蒌薤白白酒汤为主方, 投以枸杞、野菊花、生芪、黄精、生杜仲、槲寄生、麦冬、全瓜蒌、薤白等, 并以西洋参5 克, 三七30 克, 云苓1 0 克, 薤白15 克, 共研细末装入胶囊, 每日服3 克。实证胸憋纳差, 苔腻脉滑, 以化瘀祛痰调气立法, 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为主方, 投以竹茹、枳壳、云苓、陈皮、菖蒲、郁金、莱菔子、丹参、生山楂等, 并以水蛭5 克, 莱菔子1 0 克, 云苓3 0 克, 丹参60 克, 川楝子1 0 克, 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日服3 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