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控高血压新起点,从“120/80”开始 最新的血压标准为:低于120/80毫米汞柱为正常血压,而120/80毫米汞柱~139/89毫米汞柱统称为正常高值,高于140/90毫米汞柱为高血压。也就是说,当您血压高于120/80毫米汞柱时,已经属于需要密切关注的状态。 在美国高血压学会2006年年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对血压在“120/80毫米汞柱~139/89毫米汞柱”之间的人群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有可能预防或推迟高血压的发生。虽然按我国现行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处于此期的人群还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但至少应通过减肥、运动、限制食盐摄入等方式积极干预,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2.降压并非全部 降压是高血压治疗的大前提,但不是全部。美国高血压学会最近公布的高血压新定义是:高血压是一个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由许多相互作用病因引起的心血管综合征。高血压患者经常合并心血管其他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和吸烟等。 因此,高血压患者单靠降压治疗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采取纠正血脂、血糖异常,戒烟、减肥等综合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疗效。 3.“10/6法则”与联合用药 所谓10/6法则,是指5类降压药的降压幅度相似,即只使用一种降压药,在常规剂量时能降低收缩压10毫米汞柱、舒张压6毫米汞柱左右。若将单药剂量增加1倍,其降压效果却不会增加1倍。例如将氨氯地平每日5毫克增至每日10毫克,其降收缩压效果不会增大至20毫米汞柱,同样降舒张压也不会达到12毫米汞柱。但是,若将氨氯地平5毫克联用苯那普利10毫克,则可以达到降低收缩压2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12毫米汞柱的目标。 因此,对于应用单药血压不能达标者,应采用联合用药。根据英国2006年成人高血压指南,小于55岁的高血压患者,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贝那普利);大于55岁首选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或利尿剂(如氢氯噻嗪);若血压不达标,可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若两药联用仍不能使血压达标,则将上述3种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利尿剂)合起来服用;对于仍不能控制的高血压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或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 前沿新知 ◆ 贴药膜治高血压 在第十四届国际高血压学会会议上,国际高血压联盟主席对一种新型的给药方式——通过贴在皮肤上的药膜渗透给药的“可乐定贴剂”给予了肯定。这种贴剂每周只贴 1次,即可平稳降低血压。与常规口服给药方法相比,它可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与损害,也避免药物副作用对心、脑、肾等人体内脏器官的损害,为高血压患者坚持长期稳定的降压治疗提供了简便方法。 ◆ 多喝可乐易引发高血压 美国塔夫茨大学的研究发现,一天喝4罐以上可乐的人,患高血压的比率比少饮或不饮可乐者高出28%~44%。 ◆ 降压药阿替洛尔再受质疑 近年来,阿替洛尔的临床治疗效益受到质疑。有关医生发表的最新汇总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降压药物相比,阿替洛尔治疗组患者的死亡率和中风发生率显著增高,从而再次否定了阿替洛尔的效益。提醒医生和患者在选用该药时应注意。 ◆ 鼓励家庭自测血压 有些患者进入医院后精神紧张,血压反应性增高,造成假像,称为“假性高血压”或“白大衣高血压”。卫生部最新下发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提出:鼓励患者进行家庭自测血压,家庭自测血压135/85毫米汞柱相当于诊所血压140/90毫米汞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