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 贻 误 时 机
有统计表明,心源性猝死在4分钟内开始复苏,存活率可达43%;而8~12分钟开始复苏,存活率只有6%了。所以,有效抢救时间只有4~10分钟。此间,每延误一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的几率就会下降7%~10%。10分钟以上则极少有复苏的希望了。因此,第一目击者,即第一个看到的人,无论是家人还是路人,都必须分秒必争,一放面呼叫120,另一方面,立即按照现场抢救A、B、C的方法,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急性心肌梗塞的抢救理念是:‘命系一小时’。尽量在发病一小时内,完成冠脉造影,安放完冠脉支架。心肌梗塞、脑血栓进行溶栓的'时间窗'(Time windou),是发病6小时以内。脑血管有中风患者和心肌梗塞患者,从血栓形成到脑细胞与心肌细胞坏死,最多只有6~12小时的时间。毫无异议,面对心脑血管急症,时间就是生命,贻误抢救时机,就是贻误患者的生命。
误区二 轻 视 预 防
未病先防,是一级预防;已病而后防,是二级预防。众所所周知,心脑血管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者约1600万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心脑血管病者越60万人。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人群的健康;然而,无论是一级还是二级预防,远远没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预防心脑血管病着眼于生活方式的改善,即要重视保持健康的四大基石:适当运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一项调查显示,80%的中国中年人不知道如何让心脏更健康。知者寡,知而付之于行动者更少。
误区三 时 断 时 续
不少心血管病人,服药跟着感觉走。高血压病人不量血压,头痛、头昏的时候,服上一片降压药,症状消失了就自动停药;心绞痛发作时用抗心肌缺血药,不痛了,也就不用了。殊不知,这样不但不能控制血压和心绞痛发作;久之,反而加重靶器官损害。有人甚至吃预防梗塞的阿斯匹林,也是想起来吃,想不起来也就不吃了。须知,阿斯匹林预防梗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资料统计显示,脑卒中停用阿斯匹林,一月内复发率会增加3倍以上。也有病人用某种药只一两天,觉效果佳,急忙换药。其实,药物疗效需要一个实用过程,才能做出可靠的结论。
误区四 用 药 繁 杂
部分老年心血管病人,跟着广告走。晚上广告播什麽心血管新药,第二天早晨就会来指名要这种药。岂不知一些广告含有很大的水份。还有一些老人,很相信营销人员忽悠,买下不少保健品,与心血管药一起吃。还有的病人,有病乱求医,一个医生开一堆药,自己混着吃。药物大瓶小包,琳琅满目,孰用孰弃,莫衷一是。常常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误区五 非 药 莫 属
有病人以为,得病用药是天经地义的事。殊不知非药物疗法,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维多利亚宣言提出的防治心血管病的四大基石;适当运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值得大力推广。脑卒中病人的康复训练,更应给予重视。
误区六 顾 此 失 彼
心血管药物遵循辩证法的基本法则,有作用就一定有副作用。有时候,我们常常专注于其作用,而忽略了副作用。如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有时能引起致命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所谓‘载舟之水也可覆舟’!甚至到了非按起搏器不可的地步。有时,往往忽略一些药物的配伍禁忌,如胺碘酮与地戈辛等。所以,做为医生,一定要展前顾后,统筹全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