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热线:020-66876599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79-1964  投诉:13501313493 支付中心 医搜 医院
导医网首页 | 预约挂号 | 导医陪诊 | 定点医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资讯 | 在线问吧 | 视频咨询 | 妇科导医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胸外科 >> 心脏疾病 >> 心脏瓣膜病 >> 正文

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日期: 2006 - 07 - 31   作者:   来源:   责编: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
www.999120.net
 
一、心脏瓣膜病的概况
  心脏瓣膜病是很常见的一种心脏病,在我国约有一百多万瓣膜病患者,在所有心脏病手术中,瓣膜病将近1/3。瓣膜病患者大多为青壮年,而青壮年正是家庭和社会的骨干力量。因此,瓣膜病对患者本人及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影响。
二、瓣膜病对人体危害
  生命要靠血液循环来维持,而血液循环则要靠心脏不停地跳动来保证。心脏就像一个特殊"血泵",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在心脏这个特殊的"血泵"中,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它保证血液朝前流动,防止血液向后流动,它的作用就像"单向阀门"。这种"单向阀门"就是我们所说的心脏瓣膜,瓣膜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方向紊乱,从面增加心脏负担。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脏衰竭和循环衰竭,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三、瓣膜病有哪些症状
  在介绍瓣膜病的症状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瓣膜病是如何发生的。人的心脏有二个心房(左心房、右心房)和二个心室(左心室、右心室),心脏的功能主要由心室完成。在心室的入口和出口处各有一个瓣膜。左心室入口和出口瓣膜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右心室入口和出口处瓣膜为三尖瓣和肺动脉瓣。各种原因引起瓣膜损害,最终表现为二种形式,一是瓣口面积缩小,通常称为瓣膜狭窄,二是瓣膜关不严,也叫瓣膜关闭不全。往往是在同一瓣膜上这二种损害形式都存在。瓣膜狭窄可产生循环淤滞,关闭不全使心脏有效的前向血流减少,增加心脏负担。最后导致心力衰竭。
  在早期病人多在活动量增加时感气短、心慌、咳嗽等。晚期在休息时亦感呼吸困难、心慌、浮肿等。严重影响病人的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四、瓣膜病的病因
  在发达国家瓣膜病主要为老年性瓣膜病,在我国以风湿性为主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风湿性瓣膜病正逐年下降。具体说如下原因可引起心脏瓣膜病:
  1、 风湿性瓣膜病,通常称为风心病。
  2、 先天性胚胎发育畸形
  3、 感染性,致病微生物感染损害瓣膜
  4、 老年性,瓣膜退行性变,钙化、心肌缺血等。
  5、 外伤性,间接暴力或直接损伤。
五、瓣膜病的诊断
  瓣膜病的诊断比较容易,有经验的心脏专科医师用听诊器就能大致确定是否患有瓣膜病。但要确诊,还需行心脏超声检查。特别是多谱勒超声及食道超声等技术。能精确测定心脏瓣膜损害的程度及心脏的改变,是瓣膜病诊断最精确的方法。另外,X-线胸片、心电图等为瓣膜病诊断提供有力的帮助。
六、瓣膜病怎样治疗
瓣膜病的治疗主要有三种方法:
  1、 药物治疗:改善症状,预防进一步损害,但不能彻底治愈瓣膜损害。
  2、 介入治疗:选择性对一些瓣膜狭窄进行扩张。
  3、 手术治疗:这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分二种方法:
    1) 瓣膜成形:对损害的瓣膜进行修理。
    2) 瓣膜置换:用人工瓣进行替换。
七、人工瓣的种类及优缺点
  种类:机械瓣:金属材料
  生物瓣 :生物组织、牛、猪等
  目前没有一种十全十美的人工瓣,各有优缺点。
  机械瓣的优点:寿命长
  缺点:需终生抗凝,产生并发症
  生物瓣优点:不需终生抗凝
  缺点:寿命短
  目前还在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组织工程瓣,有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八、术后注意事项
  瓣膜手术后,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多数病人能恢复工作。但术后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抗凝:生物瓣一般只需三个月抗凝,而机械瓣需终生抗凝。
  一是要坚持定时定时服药,二是定期查血监测抗凝效果。抗凝过度会导致出血,牙龈、皮肤、尿等。抗凝不足会引起血栓形成,威胁生命。
2、 饮食:避免长期大量偏食某些对抗凝有影响的食物。
3、 育龄妇女、孕期抗凝要有医生指导。
4、 定期复查
九、预防
针对性病因预防

 ·  预防心脏瓣膜病的措施有哪些?
 ·  引发心脏瓣膜病的原因有哪些?
 ·  心脏瓣膜病术后会出现的情况
 ·  心脏瓣膜病的表现症状是什么?
 ·  如何治疗心脏瓣膜病?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