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热线:020-66876599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79-1964  投诉:13501313493 支付中心 医搜 医院
导医网首页 | 预约挂号 | 导医陪诊 | 定点医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资讯 | 在线问吧 | 视频咨询 | 妇科导医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胃肠 >> 便秘 >> 正文

别拿便秘当小事


日期: 2012 - 09 - 06   作者: pwl   来源: 中国导医网   责编: pwl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  便秘,欲说还休,很多人都有过便秘的经历,尤其老年人、妇女及儿童。它看似简单实而复杂,既使人痛苦又令人尴尬,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烦恼。然而,不少人长期遭受便秘的困扰,却并不认为是一件严重的事情。

  长期的便秘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可以引起很多疾病的发生,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加强对便秘的预防和治疗。

  便秘是人们生活中最常遇见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医学界把它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是目前国际消化内科和肛肠科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据统计,约半数以上的人曾受过便秘的折磨,特别是在老年人、妇女及儿童中发生率很高。“便秘是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一次,粪质干硬,排便困难或大便不干排便困难的病理现象。有些正常人数天才排便一次,但无不适感,这种情况不属便秘。”

  便秘其实是一种多科疾病,生活习惯、疾病、药物、精神等因素都可导致便秘。其中生活习惯不良是主要因素。如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忽视正常的便意,排便反射受到抑制,日久引起便秘;饮食过于精细少渣,缺乏食物纤维,由于纤维缺乏令粪便体积减小,粘滞度增加,在肠内运动缓慢,水分过量被吸收而导致便秘;液体量摄入不足;肥胖,不活动等。便秘是无形的肠道杀手

  另外,某些疾病的影响也会造成便秘:全身衰弱性疾病;肛肠疾患(如痔疮肛裂、直肠前突、直肠粘膜内脱垂等);结肠病变如肿瘤、炎症、狭窄或憩室病等;神经性疾患,如截瘫、偏瘫、多发性硬化、脑血管或脊髓病变;精神性疾患,如焦虑或抑郁症、痴呆;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代谢紊乱,如高钙血症、低钾血症、利尿剂所引起的脱水,糖尿病尿毒症等。

  便秘看似事小危害大

  “目前人们对便秘普遍存在误区,觉得便秘是小病,不值得去医院,随便吃点药就行了,殊不知这样会给健康埋下很多隐患。

  便秘可造成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食欲及睡眠差、精神紧张。并可导致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毛孔扩张、褐斑、痤疮、细小皱纹、肥胖、乏力、烦躁,中老年人出现早发性老年痴呆等,同时还会加重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对高血压冠心病人来说,便秘是十分危险的,这些患者经常是在用力排便时突发心脑血管意外,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对于年轻人来说,便秘可致内分泌失调,产生脾气暴躁,面部粉刺疮,还可能引起女性月经紊乱,乳腺增生肿瘤等。另外,便秘也与结肠肿瘤、肛门会阴疾病如肛裂、痔、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盆底疝等有关。“便秘还可以当作身体的一面镜子,反映出身体很多方面的毛病。”据张学明介绍,大肠癌在初期时,有的病人就表现为便秘。另外,糖尿病甲亢、电解质紊乱和自身免疫力方面出现的问题都有可能衍生出便秘的症状。所以,如果有长达3个月以上的便秘问题应该及早就医,排查是否有其他恶性病变。

  便秘要学会培养“便意”

  那么,怎样预防和治疗便秘呢?调整生活习惯是关键。

  培养“便意”,定时排便。

  培养“便意”很重要,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排便时间(最好是早晨),到时候不管有无便意,或能不能排出,都要按时蹲厕所,只要长期坚持,就会形成定时排便的条件反射。在排便时,不要看报纸小说、听广播,这同样会造成便意消失而诱发便秘

  调整饮食,增加饮水。平时要多吃含纤维素的蔬菜(韭菜、芹菜、菠菜等)和新鲜水果。要鼓励老人适量多喝水或饮用蜂蜜水,大枣、芝麻和胡桃等,这也有润肺通便的作用。主食多吃粗粮,含麦麸类食物最佳(如全麦粉、全麦饼干等)。每天早晨起床后饮用一杯温白开水,也可以是加入少量食盐或蜂蜜的白开水,可以增加消化道水分,有利于排便。避免饮用茶、咖啡等。

  坚持锻炼,辅以按摩。坚持体育锻炼能改善胃肠的蠕动,提高腹部和会阴部肌肉的肌力,从而有利于保持老年人大便通畅。对于因病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家人可给其做腹部按摩,由右上腹向左下腹轻轻推按,以促进其肠道蠕动。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