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 ,细菌、病毒等是导致脑膜炎的罪魁祸首。但有些药物也可引起脑膜炎 ,医学上称之为“药源性脑膜炎”或“无菌性脑膜炎”。
近年来 ,临床医生发现一些病人在应用某些药物后会出现类似脑膜炎的症状 ,如发热、头痛、颈项强直、嗜睡、意识模糊 ,甚至昏迷。有的病人出现明显的眼结膜充血、恶心、呕吐、出汗、全身性疼痛及脑膜刺激症状 ;部分病人颈部疼痛、四肢腱反射对称性亢进、肢体痉挛或抽搐 ,呼吸短促 ,视物模糊 ,全身可见扩散性皮疹。经外周血及脑脊液检查 ,可发现血沉加快 ,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等异常改变 ,但细菌培养无特殊发现。经医生分析认定 ,这是药物引起的脑膜炎。
据临床统计资料表明 ,布洛芬、复方新诺明、甲氧苄胺嘧啶等 ,引起药源性脑膜炎报道最多。此外 ,关于非那吡啶、痛灭定、免疫球蛋白、阿糖胞苷、异烟肼、青霉素、硫唑嘌呤、双氯灭痛、吡哌酸等 ,也有引起脑膜炎的报道。
药源性脑膜炎的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但学者们倾向于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理由是:服药后发生脑膜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间隔时间短 ,药物激发时潜伏期更短 ,且严重程度增加 ,停用药物后无需治疗而症状及体征很快恢复正常。药物激发后进行脑脊液免疫复合物检查显示阳性结果 ,免疫球蛋白合成速度增加 ,推测可能是药物作为一种半抗原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安全抗原而被免疫系统识别 ,进而激活脑内原有自身抗体发生鞘内免疫应答。
药源性脑膜炎多发生于成年人 ,儿童极为少见 ,以女性较为多见 ,例如复方新诺明引起的药源性脑膜炎几乎都发生在女性 ,这可能与用药频率的高低有关。
药源性脑膜炎的诊断一经明确 ,就要立即停药。一般在停药后 12~ 48小时内会自行康复。仅有少数人需用抗生素、激素等进行对症治疗。病人预后良好 ,一般无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