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争议的“神经衰弱”
不明病因的问题,如丢垃圾似的统统丢入“神经衰弱”这个“垃圾桶”,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非精神科医生的诊断上。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非精神科医生对精神类疾病知识了解并不全面,只好把所有类似症状归纳在“神经衰弱”里;另一方面,医生们可能会揣摩病者心思:说是神经衰弱,总比抑郁症或焦虑症听上去容易接受。
精神专家说,把抑郁症或者其他神经症误诊为神经衰弱,也不能全怪非精神科医生。因为自自19世纪以来,关于神经衰弱的医学概念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甚至还有一些分歧: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取消了神经衰弱这种病的类型,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精神医学界虽然主张保留这个疾病分类,但也经过了“瘦身”阶段,即把原先被归在神经衰弱名下的各种心理疾病,排除抑郁症、焦虑症等,然后余下严格符合神经衰弱的标准的情况,方才能确诊为“神经衰弱”。也就是说,只有很少的病例才真正在神经衰弱范围,神经衰弱这个名词也越来越少出现在精神医学界。
在经过明确细分后,泛概念的“神经衰弱”很多都被分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对症治疗治好的可能性也大了,而对真正神经衰弱,专业精神科医师也有区别的治疗方法。因此,对于反复发作而几十年不愈的“神经衰弱”,专家建议有必要鉴定一下疾病是否被误诊的可能,然后再进行细分的系统治疗。
易被误诊的几类疾病
被误诊也是由于神经衰弱和其他一些精神心理疾病一样有许多共同症状,而这些症状多是非特异性的,所以非精神科专家是难分辨的。以下是一些疑似被误诊为神经衰弱的案例,代表几类可能被误诊的典型案例,专家只能根据提供的症状进行分析,至于是否属于该类精神疾病,要和病人面谈并经过专业测评后下定论。
疑似误诊类型一: 抑郁型
中、轻度抑郁是最容易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的一种精神心理问题。和神经衰弱一样,可能会出现失眠、疲劳、烦躁等症状以及一些躯体不适,但抑郁更加明显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和快感丧失,即原来自己很感兴趣的问题忽然不再有兴趣,在活动中也感受不到愉快感。崔小姐案例建议去精神心理科测评是否为抑郁症。
疑似误诊类型二:焦虑型
植物神经紊乱如心慌气短,或者紧张失眠头痛,这都是神经衰弱和焦虑症共有的,但焦虑症相对更重一点,不仅如此,焦虑症患者,其其焦虑体验往往无明确对象和内容,即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虑情绪。陈女士情况和焦虑症颇有相似,建议去医院精神科寻求专业帮助。
疑似误诊类型三: 应激障碍型
精神医学上有一种疾病叫适应障碍,属应激障碍的一种。换一个新的环境如到新单位或到新学校,人们因为环境改变而难以适应,从而出现头痛、失眠、焦虑等症状。这种情况可能突如其来,也可能在长期的压力下缓慢出现。如果本人自控能力强,能主动地改变、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些症状就会消失。但如果长期不能适应的话,建议去做心理咨询,严重的话就要接受药物治疗。
疑似误诊之其他:
除了上述三种精神心理问题,单纯睡眠障碍、药物依赖、躯体疾病都可能被误诊为神经衰弱,其中药物依赖包括长期服用安眠药、止痛药的人,以及一些酒精依赖者,因为可能出现精神状态不好,医生若不问清楚药物史和生活习惯,易被认为神经衰弱;而一些脑外伤、脑炎患者,在原来疾病缓解之后,常有一些头痛、失眠等躯体症状,医生在不了解病史情况下,也可能被认为是神经衰弱,不过这方面的误诊率比较低。
什么是真正的神经衰弱?
虽然美国没有神经衰弱一说,而把它分解为慢性疲劳综合症和其他心理障碍,但在我国,神经衰弱依然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疾病类型,其症状主要如下,患者可以自行对照有所了解,但并不作为真正确诊依据,应由专业精神医生下定论。
症状一: 精神易兴奋但体力脑力易疲劳,记忆力不好但对不开心事情记得很清楚
其中兴奋方式是杂乱无章的兴奋,自己难以控制,有的患者在讲述病情时常常滔滔不绝;而疲劳往往是休息也不能缓解。这是神经衰弱相对典型的症状。需要说明的是,神经衰弱并非知识分子专利,体力劳动者也会神经衰弱,他们表现为体力疲惫,而脑力劳动表现脑力疲惫思维困难。
症状二:情绪烦躁、紧张、易发脾气
这一症状往往容易和抑郁焦虑混淆。神经衰弱者烦躁、紧张、易发脾气让他们痛苦,其程度和时间并不和他们所遭受的挫折相符合,并且他们有强烈要摆脱烦恼的欲望,因无法摆脱而造成心理冲突。
症状三:心理生理障碍
也非常容易和焦虑混淆。表现为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便秘、肚子痛、心慌、气短、性功能障碍等,不过症状较焦虑症稍轻一些。
治疗:神经衰弱者在治疗上总体以心理治疗为主,如认知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症状稍重一点的病人看是否需要吃一些抗焦虑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