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70年代,人类遗传学家提出“节俭基因”假说:在人类社会早期,食物极度缺乏、涉猎非常艰难,人类时刻面临饥饿的威胁。此时,一部分人由于存在某些基因突变,使得他们能够比没有突变的个体更容易储存营养物质。这些贮存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脂肪,可以在食物缺乏的时候保障个体的生命需求。所以,具备有这些基因的个体,更容易在艰苦的环境中存留下来,这些基因也就被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到现代社会,每个个体都会携带有或多或少的突变基因。这些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突变基因,被称为“节俭基因”,也叫“节约基因型”。现在,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食物供应从原来的食不果腹到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从原来的强体力涉猎到以车代步。节俭基因储存的能量、营养物质,没有被消耗的机会,导致了脂肪大量囤积、营养过剩。个体携带的节俭基因越多,脂肪和能量的贮存就越多,患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机会就越多。在一些特殊种族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例如,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和美洲的印地安人,他们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迅速地从原始社会进步到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变化迅速,所以在上述人种中,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要远高于其他人种。所以说,节俭基因的致病作用,是人类文明的进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体进化的速度的结果。
节约基因是一种能让肌体代谢机制处于节约状态的基因,当人们处于饥寒交迫的时候,为了能够生存下来,节约基因的存在使身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吸收进来的营养储存起来,然而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现在,节约基因的存在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
这并非毫无根据,举个例子来说,缁鲁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里的人们生活过得很苦,糖尿病的发病率很低。“二战”以后,这里成了战略要地,人们生活变得越来越富有,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到90年统计时,这个岛国居民的患病率竟已高达33%。
我国也是如此,过去物质匮乏时,多数人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患有肥胖、糖尿病的人也少之又少,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