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热线:020-66876599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79-1964  投诉:13501313493 支付中心 医搜 医院
导医网首页 | 预约挂号 | 导医陪诊 | 定点医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资讯 | 在线问吧 | 视频咨询 | 妇科导医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内分泌 >> 糖尿病 >> 正文

含糖食品合理进食有讲究


日期: 2013 - 01 - 04   作者:   来源: 中国导医网   责编: fanpingping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 在龋齿(蛀牙)的发病过程中,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和细菌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碳水化合物可以作为细菌的底物,也就是说,细菌可以通过细菌酶的作用,代谢分解碳水化合物,然后产生酸性产物,这些酸性物质就会使牙齿脱矿,逐渐发生缺损成洞,形成龋齿,对牙齿造成损伤。

  说起孩子的牙齿健康,很多家长最发愁的就是孩子非常喜欢喝含糖的碳酸饮料,有些孩子的饮食更是无糖不欢。一方面高糖的致龋食品导致龋齿高发,另一方面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又是孩子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能量源,该如何平衡这一对矛盾?含糖食品该如何合理进食呢?

  ●含糖食品是牙齿的大敌

  不可否认,在龋齿(蛀牙)的发病过程中,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和细菌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碳水化合物可以作为细菌的底物,也就是说,细菌可以通过细菌酶的作用,代谢分解碳水化合物,然后产生酸性产物,这些酸性物质就会使牙齿脱矿,逐渐发生缺损成洞,形成龋齿,对牙齿造成损伤。

  另一方面,碳水化合物也可为细菌的生存提供营养,就像我们人类生长离不开碳水化合物这种营养物质,细菌同样需要碳水化合物提供营养,这样细菌就会不断增生繁殖,造成更大的破坏。

  所以说,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对牙齿健康是十分不利的,会导致龋齿的发生。

  因此从口腔保健的角度考虑,值得提醒的是让大家要少吃,尤其要控制孩子们尽量少吃致龋食品,如:奶糖、巧克力、甜点心、蛋糕、冰激凌以及含糖饮料等食品。

  ●含糖食品最好和正餐同步吃

  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脂肪一样,都是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而且糖也参与机体多种复杂的生理功能,并且糖的存在又是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必要条件。因此,糖类食品又是不可缺少的,如何做到既摄入必要的营养成分,又不致影响口腔健康,就有一定的讲究。

  首先,要尽量减少进糖次数,并尽量与正餐同步,缩短糖在口腔里的停留时间,减少糖与细菌的见面时间,这样就可以减少两者联合起来发挥作用危害牙齿健康的可能,减少细菌代谢糖发生酵解产酸的机会,以减少细菌产酸致龋的危害。因许多含糖食品,特别是黏性大的糖类食品,能长时间黏附在牙齿表面,致使细菌聚集,因此餐间零食应选择不含糖的食品,如瓜果、奶等。

  其次,需控制食糖总量,尤其中老年人要注意,因过量食糖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而导致肥胖,而且大量的糖摄入体内,不仅抑制食欲,还会影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造成人体营养不平衡,若患有糖尿病者更需节制。

  ●碳酸饮料对牙齿有双重损害

  含糖饮料如碳酸饮料的危害也不容忽视,碳酸饮料不仅含糖,还可能导致酸蚀症的发生,具有双重损害:一方面蔗糖等成分会导致龋齿的发生,另一方面酸性物质还可能会导致牙齿“酸蚀症”的出现。

  酸蚀症是由非细菌源性的酸导致的,表现为牙齿硬组织的溶解丧失,是一种不可逆性疾病。现在来医院就诊的这样的病人也不少,常见的主诉症状就是牙齿敏感,严重的有咬合不适,导致咬合高度变短、颞下颌关节紊乱,甚至造成进食困难。

  近年来,饮食酸,特别是碳酸类饮料,逐渐成为导致现代人牙酸蚀缺损症的主要病因。发达国家儿童牙齿酸蚀症患病率上升的事实,使牙酸蚀缺损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有资料显示:英国软饮料的消耗量从1950年到1990年增长了7倍。而且,青少年软饮料摄入量很高。牙酸蚀缺损症患病率上升,特别是青少年牙酸蚀缺损症患病率的增长,可能与这种生活方式变化有关。

  牙酸蚀缺损症的致病机理是:酸作用于牙釉质表面,使其表面pH值降低到5.5以下,牙釉质开始脱矿软化。在口腔内各种软硬组织的摩擦作用下,软化的牙硬组织被磨除丧失。整个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牙酸蚀缺损症的发生和发展。

  牙酸蚀缺损症还与喝饮料的习惯有关,例如:进餐时喝酸饮料,由于其他食物的缓冲和中合作用,牙齿破坏低于餐间进食酸性饮料;另外,临睡前喝酸饮料的习惯,使牙酸蚀缺损症危险性增高。

  对饮食酸的研究显示:一方面,正常的饮食习惯不会产生明显的牙酸蚀缺损症;另一方面,牙齿酸蚀是一个慢性过程,至少1-2年内每天接触酸性物质才能产生临床可见牙酸蚀病损。无论如何,酸性饮食是牙酸蚀缺损症的病因因素,有潜在的导致牙酸蚀的能力。


 ·  糖尿病疾病都有哪些并发症?
 ·  护理糖尿病的措施有哪些?
 ·  糖尿病患者需要哪些营养物质?
 ·  治疗糖尿病肾病应采用什么方法?
 ·  预防糖尿病肾病应采用什么方法?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