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秒,全球就有一人死于糖尿病相关疾病,有二人新诊断出患有糖尿病。医界担心,随着肥胖的增加,糖尿病可能愈来愈普遍。
“吃多、喝多、尿多”一般总以为,这叁多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导医医生指出,事实上,糖尿病患者不一定“吃多”,有时患者因能量代谢有问题,可能造成体重减轻。
导医医生解释,糖尿病不痛不痒,很多人不清楚自己是否得病,大部分糖尿病没有症状,糖尿病的诊断除了靠抽血检查外,没有办法以临床症状来诊断。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正常值,空腹(8小时到12小时),血浆葡萄糖大于126 毫克/100 毫升(126 mg/dL),即为糖尿病。
肥胖问题——缺乏健康知识真要命
由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良,对醣类的利用能力减低,甚至于完全无法利用,而造成血糖过高,尿中有糖的现象,同时也造成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不正常。
导医医生指出,糖尿病是非常复杂的疾病,绝不是单一的病。第一型糖尿病(过去称为胰岛素依赖型、青少年型),约占糖尿病患的5%到10%,发病年龄平均在10、11岁,故称为青少年型。病人缺乏胰岛素,若未注射胰岛素,平均二年左右就会死亡。
第二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成人型),过去往往是中年以后才会发生,占糖尿病人口90%到95%。不过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第二型糖尿病患增加,主要是肥胖造成小朋友发病的比率升高。
另外,孕妇怀孕后期可能发生妊娠糖尿病,分娩后一、二天就会回復正常,不过50%的人将来可能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2003到2025年的近20年间,全球糖尿病人口平均将增加72%,预估欧洲增幅为16%、美国60%、亚洲91%、中东97%、非洲98%。
不痛不痒——40万人罹病还未就医
导医医生说,经济发展快速,肥胖人口大幅增加,随着肥胖人口的增加,糖尿病将大流行,对快速发展但缺乏健康知识的地区,这将是严重的问题。
导医医生说明,国外的糖尿病患者,80%都有肥胖问题,因为胖子的身体组织对胰岛素比较不敏感,无法对胰岛素刺激做适当反应,造成对胰岛素的阻抗,胰岛细胞会随着人体老化慢慢凋零,到后期可能产生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从初期的阻抗到后期的分泌不足,以致糖尿病跟着肥胖而流行。因此,如何控制体重、预防肥胖,成为重要的课题。
在我国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五,对年纪大的族群来说,是第四大死因。
2000年的研究显示,健保登记全台有60万名糖尿病人。杨伟勛表示,预估有30万到40万人已罹患糖尿病而尚未求诊。因为,一般人未定期抽血检查血糖,而且糖尿病的症状没有特异性,许多人得了糖尿病而不自觉。
根据统计,糖尿病患占健保给付11%,近几年的比率可能持续上升,健保给付多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併发症,例如糖尿病患的截肢,而未投入控制血糖避免发生併发症上。杨伟勛表示,希望未来能加强防治工作。
爱吃甜食,是否比较容易得糖尿病杨伟勛回答,糖尿病的病因很多,不一定是吃甜食造成的,和吃甜食没有直接的关係。不过,饮食不节制、肥胖的人,是糖尿病的高危险群。
糖尿病表面上是血糖问题,实际上若没有好好治疗与照顾,容易变成百病丛生,与心血管疾病、中风、癌症、大肠直肠癌等都有关。糖尿病后期可能发生许多问题,例如四肢血管阻塞,手脚冰冷,皮肤变得非常薄,且容易破裂,严重威胁个人健康与生命。
糖尿病最怕“3不知“
糖尿病医生介绍,糖尿病患最怕有“3不知”,一是“不知”自己有糖尿病、二是“不知”自己得了糖尿病而疏于追踪、叁是虽知得了糖尿病却“不知”严重性而未好好控制。
卢文聪说,糖尿病早期没有症状,直到出现“吃喝尿叁多”追踪检查或是中风、心肌梗塞才发现得病,有时要2到3年以上。
及早发现糖尿病的方法就是定期体检,查血糖。
诊断糖尿病方法
·空腹血糖高于126mg/dl,若连续两次空腹血糖都高于“此数”,就是糖尿病。
·任何时候抽血血糖高于200mg/dl,连续两次抽血血糖高过“此数”。
·耐糖实验测出血糖高于200mg/dl。
前期糖尿病 粗茶淡饭多运动
国外研究发现,饮食控制加上运动,可以阻止前期糖尿病进展成第二型糖尿病。
国内平均每一小时就有一点二人死于糖尿病,糖尿病定义是指空腹血糖值超过一百二十六,医界已将血糖数值在一百到一百二十六之间的前期糖尿病视为治疗重要分水岭,试图在前期糖尿病阻断疾病进展。
日前发表在知名医学杂志的《梦想临床试验(DREAM)》显示,这项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规化执行的研究,评估了廿一国,共五千多名前期糖尿病受试者,长达叁年,结果发现,适度的饮食控制及运动,使民众进展成为第二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叁成,如果加上胰岛素增敏剂,发展成第二型糖尿病风险降低百分之六十二。
导医医生建议,民众应该要定期监测血糖数值,若处于糖尿病前期,就应该要开始饮食及运动控制。至于胰岛素增敏剂药物,张智仁说,目前是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疗选择之一,可以刺激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感受性,抑制肝臟的葡萄糖生成作用,有降血糖效果。但张智仁并不赞成前期糖尿病直接用药,应该优先控制饮食和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