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热线:020-66876599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79-1964  投诉:13501313493 支付中心 医搜 医院
导医网首页 | 预约挂号 | 导医陪诊 | 定点医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资讯 | 在线问吧 | 视频咨询 | 妇科导医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男科 >> 性病 >> 艾滋病 >> 诊断治疗 >> 正文

HIV感染者如何克服不良情绪


日期: 2012 - 07 - 25   作者:   来源: 中国导医网   责编: kn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 由于种种原因,艾滋病患者往往受到社会舆论与周边人的另眼相看,产生心理阴影,那么艾滋病患者如何克服这些不良情绪呢?

  一、正视自己已被感染病毒的事实

  应该正视自己已被感染病毒的事实,并认识到事实是不能改变的。同时还应认识到,从感染到发病还有很长时间,只要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治疗,感染者生存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己把握。因此,应该正确地对待这种疾病和享受生活。

  二、不要自悲

  感染艾滋病病毒并不是一种很特殊的情况,这种感染在世界各地都在发生,任何人都可能感染。因此,完全没有必要自鄙、自悲。

  三、与其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交流

  如果有条件,您可以与其他一些您所知道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建立联系,定期见面,诉说各自内心的感受,渲泄情绪和交流自己保养身体的心得。这样可以结交许多新朋友,了解许多有用的信息,有利于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应该相信,您并不孤独,社会上有许多人,包括您的亲属和朋友都在关心和帮助您。

  四、保持自立

  建议您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保持自立(即使是在已经出现艾滋病症状的时期),例如,可以帮助家里做一些家务,这样可以融洽自己与家人的关系,还可以从中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调节情绪,有利自身健康。

  五、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

  重要的是应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应该坚信您仍然是过去的您。如果您过去在别人的眼里是个有用的人,那么现在依然是。不管别人怎样看,自己要尽量融合于社会和家庭之中。同过去一样,显示出自己仍然是他们之中一名负责的成员。

  六、保持希望

  应使自己永远不失去希望。事实上,有很多理由可以使您保持希望,例如:

  艾滋病虽然在目前不能治愈,但药物能很有效地控制病情。目前的药价很高。但经各方努力,药价会降下来的。而且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有较长时间才可能发病,一般要7~15年。因此,尽管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仍能生活很多年,所以自己有理由安排好生活,好好地活下去。

  要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艾滋病总有一天会被攻克的。过去世界上的许多被视为不可治愈的绝症,不是一个一个地被战胜了吗!所以,应坚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会在不远的将来研制出有效的治疗药物。活的时间越长久,离那一天就越近,最终被治愈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要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昂贵的药物价格会逐步下降。虽然抗病毒药物目前国内还不能生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努力使进口药物降价并积极探索在国内研制抗病毒药物。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若干种价格低廉的有效抗病毒药物问世,使感染者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应认识到,自己在同人类尚未攻克的、新的敌人作战,您不是孤立的,您的身后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关心、帮助支持您。所以,保持更长久的生存期就是对这场战斗的贡献。

  七、发病后积极配合治疗

  如果您已经发病,特别是到了发病后期,应实事求是地对病情做出估计。但不要悲观,积极地配合治疗以求生存的机会。与此同时,应该明白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死亡,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此时,应认真思考安排好后事,在亲属的爱护和关怀下无遗憾地、平静地、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

  八、不要介意家庭中其他成员的不适当的言语

  当一个家庭出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时,将会给家庭带来较重的心理、经济等方面的负担,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家庭其他成员和护理者的情绪。有时他们可能会流露出不耐烦或不满的情绪。我们相信您能理解家人受到的来自外界、心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体谅他们的心情。您应该相信,血浓于水,亲情是不会因为一种疾病被割断的。您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家庭事务,时刻显示出您是家庭中负责任的成员。


 ·  艾滋病患者饮食要注意什么?
 ·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  可预防艾滋病的食物有哪些?
 ·  艾滋病常用的药物有哪些?
 ·  艾滋病该如何进行治疗?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