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的市民信箱网上调查平台对3000多位市民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较为理性和宽容,其中近六成市民能接纳艾滋病患者,超过四成的人愿为其提供帮助,只有1%的市民表示会“歧视并排斥”艾滋病患者。
调查显示,75%的市民表示关注有关艾滋病的新闻,95%的市民知道性接触、血液传染和母婴传染是艾滋病的3个主要传播途径。
在与艾滋病患者的交往中,有61%的市民对艾滋病患者的第一感觉是“同情”,但也有23%的市民承认第一感觉是“害怕”。在被问到“如何与艾滋病患者相处”时,有58%的市民表示会接纳他们,另有36%的市民则表示将“保持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有42%的市民表示愿意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艾滋病患者,比如捐赠款项、定期陪护、介绍工作等,只有13%的市民明确表示“不愿意”。对于全社会倡导的艾滋病防控工作,72%的市民愿意积极参与。
有市民建议,除个人做到洁身自爱外,应在全社会加强艾滋病防控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消除普通市民对艾滋病及其患者的恐惧和排斥,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短评
社会需要理性和宽容
上海市民对艾滋病患者理性和宽容的态度,折射了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曾几何时,艾滋病患者在社会公众的眼中无异于洪水猛兽。他们面对的,往往是公众的歧视、排斥与避而远之。事实上,不光是艾滋病患者,像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群体,也长期得不到社会理性平等的对待。
歧视与排斥的直接后果,导致了这些群体更加边缘化和自我隔离,形成社会隔阂,增加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舆论引导的加强和公众素质的提高,这种歧视与排斥少了许多。不仅是上海,放眼全国,理性与宽容都成为潮流与趋势。
文明社会,需要我们伸出热情的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需要理解、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这也是一种社会公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