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性膀胱炎以膀胱壁内生性肿块、血尿及膀胱刺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与膀胱癌近似,易误诊为膀胱癌。我院1986~1996年共收治1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例,女7例;年龄28~57岁,平均38岁。主要临床症状:血尿7例,尿频、尿痛5例,排尿困难3例,耻骨上区疼痛4例。5例行静脉肾盂造影(IVP),发现单侧肾盂积水1例,膀胱内充盈缺损3例,另1例无异常发现。9例行B超检查,显示膀胱内占位性病变5例,膀胱壁局限性增厚2例,2例未发现异常。本组行膀胱镜检查,发现有膀胱内肿块11例,局限性膀胱壁充血、水肿1例;活检7例,病理诊断仅1例为可疑移行细胞癌,余均为炎性细胞增生。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6例,3例找到可疑癌细胞。临床均诊断为膀胱癌。12例中行膀胱部分切除术7例,经尿道膀胱肿块电切术5例。术后病理报告:慢性膀胱炎3例,滤泡性膀胱炎2例,腺性膀胱炎7例。
2 讨论
2.1 误诊原因分析 血尿是膀胱肿瘤的主要症状,40岁以上病人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首先应考虑泌尿系肿瘤。在泌尿系肿瘤中以膀胱肿瘤发病率最高,特别当病人出现血尿,而B超或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内占位病变者,医师即凭印象诊断为膀胱肿瘤。如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又见到可疑癌细胞者,更对膀胱肿瘤的诊断深信不疑,而不再行活体组织检查,导致误诊。
本组12例均行膀胱镜检查,并发现膀胱内肿块,肿块大小及形态各异,最小者1.5 cm×1.5 cm,有些有蒂,但大多为广基低无蒂肿块,边缘多有水肿及充血。如1例28岁男性病人,肿块位于膀胱颈部,有尿频及严重排尿困难病史1年,活检示慢性炎性上皮细胞增生。但两次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有一次找到可疑癌细胞,故临床诊断为膀胱癌,并施行膀胱部分切除加双侧输尿管移植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炎性肿块。本组行活体组织学检查7例,仅1例病理诊断为可疑移行细胞癌,其余均诊断为炎性肿块,且膀胱镜直视下均无典型的菜花状或团块状改变。因此,膀胱镜检查遇有广基低肿块、活检为炎性上皮增生者,均不宜诊断为膀胱癌。
2.2 各种诊断方法的评价 膀胱内占位性病变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膀胱镜下活体组织学检查、B超以及影象学检查,其中最重要的是膀胱镜及活体组织学检查。①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简便易行,由于肿瘤细胞粘附性差,易脱落于尿液中,故尿液中癌细胞的出现比临床症状及膀胱镜和其他影象学所见要早,阳性率为70%~80%(顾方六.尿路上皮性肿瘤临床.见:吴阶平主编.泌尿外科.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53~475)。在光镜下区别癌细胞与炎性细胞有一定困难,故有时可将炎性细胞误诊为肿瘤细胞,因此对膀胱内占位性病变,在未进行活体组织学检查或未出结果前,脱落细胞学检查发现有可疑癌细胞时,均不应盲目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②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疾病最重要的方法,可直接观察到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以及病变周围情况,并可同时取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细胞的分化程度等。因此,对膀胱内占位性疾病,膀胱镜应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并对可疑病变施行活体组织学检查,是减少和防止膀胱内炎性肿块误诊为膀胱癌的可靠方法。③IVP、B超、CT及其他影象学检查,对膀胱内肿块的形态学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不能确定病变的性质。
2.3 防止误诊的对策 ①仔细询问病史,详细了解发病情况及病情变化是防止误诊的重要环节之一。膀胱内炎性肿块常有膀胱炎病史,其主要症状为尿频、尿痛,部分病人伴有下腹部坠胀痛,亦可同时有血尿、尿痛。而膀胱肿瘤的典型症状是间歇性无痛性血尿,只有合并感染时才有膀胱刺激症状。②炎性肿块与肿瘤的形态多有区别。肿瘤的形态多为乳头状、菜花状,亦有带蒂者;而炎性肿块多为广基底的肿块,边缘多有充血、水肿。临床上经B超和膀胱镜检查发现有肿块的病人,仍有必要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及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③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发现有可疑癌细胞者,如条件许可,仍要再次行活组织检查。在钳取病变组织时,尽可能在肿块的不同部位取2~4块组织,以增加病理诊断的可靠性。凡病理诊断未确定为癌的肿块,手术应慎重,以经尿道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为宜,以免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