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的可能性?膀胱的神经有盆丛分出的膀胱丛(S2-S4)分布,其中的交感神经使膀胱逼尿肌松弛,括约肌收缩,抑制排尿;副交感神经使膀胱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弛,促成排尿。所以我认为除非导管误入珠网膜下腔有损伤到支配膀胱的神经的可能,否则应有较高水平脊神经损伤的表现,不应仅仅是尿潴留。相对而言,子宫手术必然要分离膀胱,其损伤的可能性较大。
术后镇痛所用药物浓度不是麻醉所用药物浓度,对膀胱逼尿肌产生麻醉作用的可能性较小。虽说有报道术后镇痛的尿潴留的发生机会大于无术后镇痛,但原因大部分为药物所致,与麻醉(术后镇痛不是麻醉)关系不大。
对于其治疗通过本站链接Google的搜索到一篇北京妇产医院所写的报道如下: 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简称广泛性手术)是早期子宫颈癌治疗首选方法之一。按我国制定的规范化要求进行手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易达到预期效果。然而,接受广泛性手术后的患者可发生术后尿潴留。我们自1963年至今,一直研究该课题,经反复理论、实践、再实践,初步认为,其发生率与手术后管理水平有关,加强手术后系统管理,可减少或消除尿潴留现象。
长期以来,对尿潴留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学说,其中神经损伤学说是主流,在此学说指导下,有人将排尿障碍命名为“膀胱麻痹”,其含义已包含神经损伤,难以恢复。甚至有些人认为:“缩小手术范围,可减少神经损伤,可避免膀胱麻痹”,然而,依据这些观点进行治疗的最终疗效并不理想,手术后复发或病情未控制的病例数再度增多,尿潴留则不见减少。
我们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探索阶段,历经20余年。我们观察手术后病人230例(分研究组及对照组),重点探索膀胱冲洗方法与膀胱冲洗液的筛选;膀胱冲洗与单纯持续导尿对排尿功能的影响。初步结论为,合理的膀胱冲洗与单纯持续导尿相比,前者能有效预防手术后膀胱排尿功能障碍;单纯膀胱冲洗可取代复杂的膀胱潮式引流,更易于推广和应用;用温热(32℃左右)1∶5000无菌高锰酸钾溶液1000ml冲洗液冲洗膀胱,较苯丸溴铵(新洁尔灭)、氯乙定(洗必太)、呋喃西林或抗生素溶液简便,无副作用。上述方法的目的是冲净残留在导尿管水平下方、膀胱后壁残留的血细胞、脱落细胞及有形成分,减少因持续导尿、细菌逆流造成的膀胱黏膜及肌层弥漫性慢性感染,防止膀胱功能丧失。
第二阶段即微观研究,历时2年,由研究生专门对上述结论的机制进行微观论证,共纳入28例患者。此阶段我们重视骨盆盆底泌尿生殖隔的作用,强调在膀胱冲洗、间断放尿(膀胱体操)的基础上,在患者手术后第7天给予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简称PP坐浴),每2小时1次,促进盆底肌肉充血、水肿的逐渐缓解至消失。患者经PP坐浴后,均感到自行排尿量及舒适感随坐浴次数增加而明显改善,经4~5次坐浴后,其残余尿量在90ml以内,多数为40~50ml。为维持疗效,患者在手术第2周后仍应坚持PP坐浴,每日2次。
第三阶段即推广、复制阶段。我们与兄弟医院协作,1年来共施行手术68例,全部手术病人在术后14天内,达到残余尿量小于50ml,无尿潴留发生。
还有一篇妇科手术后护理的文章有关章节摘要如下: 留置导尿管的时间约5~7天,测残余尿,尿量少于100ml,应拔除导尿管。拔除导尿管前2天应进行排尿训练。即先关闭导尿管2小时,让病人屏气增加腹压或用手在下腹部加压进行自行排尿,以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避免膀胱括约肌麻痹而发生拔管后尿潴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