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下裂不仅与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相关,而且还与环境因素相关。这是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李森恺教授新近完成的一项研究所获得的初步结论。 据2001年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报道的数据:尿道下裂在新生儿中发病率为4~5/千。临床表现为:尿道外口不在阴茎头的顶端,而开在阴茎腹侧或会阴等异常部位,阴茎弯曲,阴茎阴囊发育不良,一般不能站立排尿,成年时影响性征、性功能和生育能力。该病病因一直不清,手术方法虽多达300余种,但并发症较高。 医科院整形医院李森恺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自2001年开始,承担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尿道下裂的综合治疗和病因学研究》,首次对尿道下裂发病患者的相关基因进行研究,发现102例中有27例有基因突变,6例有染色体异常,揭示遗传对尿道下裂确有重要影响。动物实验证实,一些常用农药(如莠去津、滴滴涕)、药物(如雌激素、非那雄胺)和环境污染物(如二恶英)能导致大白鼠生育出患有尿道下裂的仔鼠,进而制造出尿道下裂动物模型。在手术治疗方面,他们开创了一种阴囊皮肤或黏膜游离移植耦合阴茎阴囊局部皮瓣再造尿道,治疗困难型尿道下裂的方法,解决了再造尿道局部组织匮乏的难题,为重型或手术失败的尿道下裂开创出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