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06
-
11
-
10
作者:
来源:
责编:
阅读次数:
|
不同类型的颈椎病,其发病原因是各不相同的。现分述如下:
(l)颈型:本病大多由于风寒、潮湿、枕头或卧姿不当、颈肌劳损、头颈部长时间单一姿势、躯体姿势不良或过劳等造成颈部肌肉、韧带和关节的劳损所致,有时外伤也起重要的作用。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首先导致颈肌的痉挛、劳累或肌力不协调和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造成颈椎关节囊和韧带的松弛,颈椎小关节失稳和颈神经根背支及副神经等的刺激而发病,
(2)神经根型:不少病人有头颈部外伤史或反复落枕史,外伤可以诱致颈椎病的急性发作,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症状也逐渐加重。颈部活动度大,长期低头工作或高枕者发病率较高。多发部位依次为颈5~6,颈6、7和颈3、4。病程长短不一,但大部分呈慢性病程,拖延时间较长,其间反复发作,间隔时间不等。一般起病缓慢,但外伤、劳累、风寒、外感、炎症、枕头和卧姿不当常为其诱发因素。
(3)交感神经型:起病方式多为慢性经过,亦有急性外伤后诱发者。病变的好发部位为下颈椎,颈5、6和颈6、7间隙,约占90%。由于对脊髓压迫的方向和程度不同,临床上可有脊髓半侧受压和双侧受压两种表现。
(4)脊髓型:简单地说,本病的病理改变是由两种作用造成的,即各种原因直接对脊髓的机械性压迫、磨擦和交感神经刺激导致的脊髓血管痉挛。二者均可造成脊髓组织的血运障碍,从而发生变性、坏死和液化。早期轻度改变是可逆性的,通过适当的治疗可使症状改善。脊髓组织破坏明显者,则呈不可逆性变化。此外,由于颈椎的活动,可使病变加重,对病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①后方稚间盘髓核突出和椎体后缘骨赘:由于外伤造成椎间盘髓核突出,或者由于颈椎退变,纤维环和韧带松弛,可使得推间盘髓核膨出或疝出,即可直接压迫脊髓腹测组织,尤其是脊髓前动脉的受压,对脊髓的变性坏死起着重要作用。当脊髓腹侧受压时,其两侧的齿状韧带随之紧张,可以导致脊髓例索的损害。
造成脊髓病变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推体后缘突向椎管中的骨刺,并在颈椎的活动中造成反复的磨擦。骨刺的形成可能与椎体后缘的损伤,韧带纤维环等处的出血、机化、钙化或骨化有关。
②椎体滑移,小关节半脱位的影响:当颈椎发生退行性病变时,可以导致椎体滑移和小关节的位置变化,在颈部屈伸活动时表现最为明显,这种变化的结果可使椎体前后径变小,脊髓受到牵扯和压迫。
③黄韧带肥厚或皱榴:椎间隙狭窄可使黄韧带相对延长,加上颈椎不稳和颈椎屈伸活动时的牵拉、磨擦,逐渐使得黄韧带增生变厚,压迫脊髓,特别是在颈椎后伸时,相对延长,而且肥厚的黄韧带可形成皱褶突向椎管内,使椎管前后径变小而压迫脊髓。黄韧带的肥厚和颈椎活动时的磨擦,还可使局部产生无菌性炎性反应,其结果造成黄韧带和硬脊膜的粘连,随着粘连部位组织的纤维化,可在该处形成一个结实的束带环,术中剥离困难,往往造成硬脊膜撕裂。束带环和其它压迫还可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并由此影响脊髓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代谢。
④椎管狭窄:先天性椎管狭窄容易发生脊髓病,但正常情况下并不出现症状,只有在颈部损伤、退变等造成椎管内创伤性出血和反应性硬脊膜周围炎以及由此继发的纤维粘连、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情况下,才能产生症状。也就是说在先天性椎管狭窄的基础上产生进一步的狭窄才会造成脊髓的损害,并出现临床症状。
⑤交感神经刺激因素:颈椎的异常活动,关节面应力增加和创伤性炎性反应的刺激,均可导致交感神经的兴奋,从而出现脊髓血管的痉挛,造成血流缓慢,血栓形成。这也是引起脊髓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5)推动脉型:本型发病年龄较其它型为高,一般在40岁以上,这可能与年老退化及血管硬化有关。年青人发病则多见于女性、与颈椎不稳和神经类型有关。
|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