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下颌骨化脓性骨髓炎最常见的病源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时可见肺炎双球菌和大肠杆 菌,临床上经常是混合菌种感染。物理因素(放射线)、外伤和化学因素(磷、汞),亦可促成下颌骨化 脓性骨髓炎发生。下颌骨化脓性骨髓炎的感染途径有三种:(一)牙源性感染临床上最多见,为牙源性炎症如根尖周围炎、智齿冠周炎等感染扩散所致。(二)外伤性下颌骨感染较少见,如下颌骨开放性骨折,颜面部锐器伤所致的下颌骨化脓性感染,又称 为外伤性下颌骨化脓性骨髓炎。(三)血源性感染少见,多见于儿童,可继发于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后和其他器官或组织有化脓性感 染病灶,经血行至下颌骨。临床上最多见的是牙源感染的下颌骨化脓性骨髓炎。现重点讨论牙源性下颌骨 化脓性骨髓炎
二、病理
致病菌进入下颌骨,引起髓腔充血和炎性渗出,并形成脓肿。如果脓液及时穿破皮质骨 ,流出体外, 而不向周围骨组织扩散,炎症会逐渐局限,称为局限性化脓性骨髓炎 。反之,炎症向周围骨质扩散,则形 成弥散性化脓性骨髓炎。由于炎症在骨内扩散,引起髓腔的压力增大、血管的栓塞、炎症渗出,并使骨膜掀起 ,导致骨的营养 障碍,发生骨的坏死。骨坏死后,被破骨细胞吞噬,肉芽组织新生,死骨与活骨分离。死骨呈污秽或土白色,边缘不规则,虫蛀状。若死骨排出,肉芽组织增生机化,成骨细胞活跃,新骨生成 ,炎症进入静止期。下颌骨慢性化脓 性骨髓炎,可因机体抵抗力减弱而反复多次发作。
三、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青年或成年人,多见于下颌骨发病,上颌骨即使发生也多为局限性者,因为上颌骨多孔疏松, 周围无强大肌群,炎症易自行引流,且血运丰富,而下颌骨则相反。 下颌骨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程分急性期和慢性期 (一)急性期 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39-40度,白细胞增高而出现核左移现象,伴有脱水、 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由于炎症在骨髓腔内或下颌管内扩散,出现以下症状:(1)局部剧痛;(2)多个牙齿松动,牙周袋溢 脓;(3)下唇麻木。 由于炎症向周围组织扩散,出现:(1)颌面部肿胀(牙槽脓肿或蜂窝组织炎);(2)牙关紧闭(刺激 闭口肌群);(3)全身并发症:败血症、颅内感染等也可能发生。 若急性期得到及时治疗,全身抵抗力增强,脓液排出体外,症状可缓解,也可转入慢性期。 (二)慢性期 急性炎症逐渐消退,即疼痛、充血和水肿等好转,全身中毒症状已不明显。但其面部仍 有硬的炎症浸润、瘘管流脓以及不同程度的张口困难。 死骨的形成和逐渐分离,通过瘘管可以探到粗糙骨面或已活动的死骨块。大块死骨摘除后,可能造成骨 质的缺损和畸形,甚至病理性骨折。 慢性期阶段,若机体抵抗力下降、瘘管阻塞、脓液淤积时,炎症又会急性发作。 X线检查对下颌骨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和治疗很有帮助,但在急性期,最初2周内X线表现不明显。随着 病情的发展,在X线照片上的表现可分为四个阶段:(1)弥漫性破坏期:出现骨小梁的模糊或斑点状破坏 和骨膜炎症性增厚反应。(2)病变开始局限期:破坏性病灶分界清楚,内有分离的死骨。死骨的密度高, 而其周围肉芽组织密度低,两者对比度显著不同,易于辨认。同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3)新骨生成期; 死骨分离移位,而周围骨小梁增多、变粗,皮质骨外亦可有新骨增生,致密,并有成层骨膜反应。(4) 治愈期:病灶部骨质已致密。
四、治疗
(一)急性期 早期控制炎症,局部引流减压,全身支持疗法,增强机体抵抗能力,其方法是:(1) 早期足量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2)增强机体抵抗力,如加强营养,少量输血;(3)软组织脓肿切开 引流,并保持其通畅,以防再次急性发生。(4)早期拔除病原牙,急性炎症消退后即立及早拔除原牙,是 缩短病程的重要措施。 (二)慢性期 保持引流通畅,每次换药应将引流条放置达骨面。见有游离死骨,应予以去除 。若炎症 已局限,或死骨形成,应行病灶清除术和死骨摘除术。若死骨较大,在摘除死骨之前应先固定下颌骨 ,以 防病理骨折。或已发生病理性骨折,亦应早作固定,以防畸形发生。亦可采用持续性闭合冲洗--吸引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