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有4种类型,为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硬膜下出血、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内出血。
【病因】
窒息和产伤是引起颅内出血的主要病因,两者常同时存在,或互为因果。
1.窒息 常引起脑室内出血和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内出血亦多与窒息有关。这些出血类型较多见于早产儿,其中脑室内出血主要见于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中,出血往往起源于室管膜下的胚胎生发层组织,引起室管膜下出血,继而穿破室管膜进入脑室腔,引起脑室内出血,甚至蔓延进入大脑实质引起脑实质出血。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可引起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2.产伤 多见于足月儿,常引起硬膜下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损伤性的分娩引起大脑静脉、静脉窦及脑幕之撕裂所致。其中硬膜下出血可分3种:①因大脑表浅静脉撕裂引起的大脑表面的硬膜下出血。②因上矢状窦撕裂引起的幕上中线部位的硬膜下出血。③以及因脑幕、大脑大静脉、直窦及横窦等撕裂引起的天幕孔周围或后颅窝的硬膜下出血。前两种出血部位均在小脑幕上。
3.维生素K缺乏 此病引起的颅内出血在新生儿期少见。
【治疗】
1.护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护措施,保持安静,注意保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不能口服者,鼻饲喂养与静脉输注葡萄糖溶液等补充能量。
2.促进凝血 给予维生素C、维生素K、对氨基苄胺、少量输血等。
3.镇静剂 躁动不安可用氯丙嗪与异丙嗪每次各1mg/kg肌内注射,亦可将药物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根据病情每4~6h重复1次。惊厥者可用苯巴比妥每次5~7mg/kg肌内注射,或安定每次0.2~0.4mg/kg肌内注射。
4.减低颅内压 遇有颅内压明显增高症状(如抽搐不止、呼吸抑制等),采取减低颅内压的措施,可用地塞米松每次1~2mg静脉注射,以后按每日0.2mg/kg,分3~4次静脉给予。甘露醇慎用(每次1g/kg)。
5.CT证实或疑有幕上硬膜下出血或遇囟门饱满者 可做前囟旁侧硬膜下穿刺,往往需反复穿刺,直至无液体流出。CT或超声检查证实为Ⅲ、Ⅳ级脑室内出血者,现多主张对其进行连续腰穿,放出积血,以减少出血后脑积水的发生。初为每日1次,以后可隔日1次或间隔更长时间,直至CT或超声图像显示脑室恢复正常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