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外感湿热病邪,也可因素蕴脾湿又复感外邪而发病.病邪多从口入,进而伤及胃气,湿热之邪阻遏中焦,或上阻清阳,而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蕴蒸日久,可化热化燥,热甚,而致脏实燥结之象.漫热传营入血,则热伤营血,热迫血溢.湿为阴邪,留恋日久则可伤人阳气.湿热久部不解,酿蒸痰浊则蒙蔽心窍,若气分热邪未解,而营分热邪已盛,则气营两燔,热扰心营.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肠杆菌科沙门菌属D群的伤寒杆菌引起.内毒素是其主要致病因子,伤寒菌随饮食入胃,经肠系膜淋巴结,胸导管入血,如机体缺乏免疫力,伤寒杆菌可经血循环到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单核-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后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因菌量多并释放内毒素,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其基本病理表现为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病变且著.病变侵蚀小动脉引起肠出血.肠胀气者,少数溃疡深者可致肠穿孔,病菌易在胆汁中繁殖,使少数病人成为慢性带菌者.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1)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消毒
(2)急性发热期给予易消化,无渣流质饮食,热退后改用无渣软食,膻胀,腹泻时不宜多给牛奶及食糖。高热呕吐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液,日进水量成人不少于2500毫升.
(3)严密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体征及大便情况。防止发生并发病症。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湿郁卫气
身热不扬,形寒少汗,头身困重,脘痞腹胀,纳呆不欲饮水,小便短少,苔白腻,脉缓。
[治法] 清利湿热,芳化宜透.
[方药] 三仁汤加减:杏仁12克,白蒄仁13克(后下),制半夏12克,厚朴花12克,薏仁米25克,滑石13克,通草12克,淡竹叶45克,甘草4克.
2.气分湿热
身热起伏,午后热甚,持续不退,汗出不解,面色晦垢,口渴不欲饮,腕膛痞满,便溏或秘.或胸腹出现红疹、白瘖,或皮肤巩膜发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利湿热,理气和中。
[方药] 连朴饮加减:川黄连7克,厚朴45克,制半夏12克,石菖蒲12克,焦栀子12克,淡豆豉12克,芦根13克,甘草4克。
3.热入营血
身热夜间为甚,烦躁不安,或神志昏蒙,循衣摸床。身发斑疹,甚则大便下血,或伴腹痛,舌绛少苔而干 ,脉细数。若卒然腹痛便血,可见身热骤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危象。
[治法] 清营泄热,凉血散血.
[方药] 清背汤加减:水牛角35克,生地25克,赤芍16克,黄连12克,桅子12克,地榆16克,丹皮13克。若湿热酿痰、蒙蔽心窍则以菖蒲郁金汤为主:如偏热重者,可送服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偏秽浊者,送服苏合香丸,若热动肝风,出现手足抽搐,肢体强直者可加羚羊角、钩藤、僵蚕之类,若湿热化爆,津液耗伤,则以玉女煎,若湿热化燥,营热动血可用犀角地黄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