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痢疾杆菌是革兰氏阴性兼性菌,不具动力,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最适宜温度为37℃,在水果,蔬菜及腌菜中能生存10日左右;在牛奶中可生存24日之久;在阴暗潮湿及冰冻条件下生存数周,阳光直射有杀灭作用,加热60℃10分钟即死,一般消毒剂能将其杀灭。
所有痢疾杆菌均能产生内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外毒素),志贺氏痢疾杆菌尚可产生神经毒素,志贺氏菌属有菌体抗原O及表面抗原K,有其群与型的特异性,据生化反应及抗原组成,痢疾杆菌可分为4群:
①A群:包括志贺氏菌及其血清型1~15;
②B群:包括福氏菌及其血清型:1a~c,2a~b,3a~c,4a~c,x,y等;
③C群:包括鲍氏菌及其血清型1~18;
④D群:宋内氏菌属:1,临床上可以特异性血清作凝集反应加以定型,目前以福氏和宋内氏菌占优势,某些地区仍有志贺氏菌群流行,福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氏菌感染则多呈不典型发作,志贺菌的毒力最强,可引起严重症状。
痢疾杆菌对结肠粘膜上皮细胞有吸附和侵袭作用,对肠粘膜上皮细胞具有侵袭力的菌株才能引起结肠典型病变,而对上皮细胞无侵袭力的菌株并不引起病变,胃酸,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过氧化氢以及大肠杆菌素等,对痢疾杆菌有杀灭或拮抗作用,人体肠粘膜产生的分泌型IgA等特异性抗体,对痢疾杆菌有重要排斥作用,某些足以降低人体全身和胃肠道局部防御功能的因素,如慢性病,过度疲劳,暴饮暴食及消化道疾患等,则有利于痢疾杆菌侵入肠粘膜而致病。
痢疾杆菌侵入肠粘膜上皮和因有层,并在其中繁殖,引起肠粘膜的炎症反应,固有层呈现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充血,并有细胞及血浆的渗出与浸润,甚至可致固有层小血管循环衰竭,从而引起上皮细胞变性甚至坏死,坏死的上皮细胞脱落后可形成小而浅表的溃疡,因而产生腹痛,腹泻,脓血便,直肠括约肌受刺激而有里急后重感,内毒素可致全身发热。
中毒性菌痢的全身中毒症状与肠道病变程度不一致,虽有毒血症症状,但肠道炎症反应极轻,除痢疾杆菌内毒素作用外,可能与某些儿童具特异体质,对细菌毒素呈现强烈反应,引致微血管痉挛,缺血和缺氧,导致DIC,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脑水肿和脑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