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999120.net 日前,解放军总医院检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学分会主任委员丛玉隆教授在第二届中华医学论坛上报告,由他指导的两个课题组同时发现,SARS患者体内中性粒细胞出现的细胞核鼓槌体样改变作为特征性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核鼓槌体样改变又称“核棘突”,是指在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表面伸出一个或多个很小的类似鼓槌状突起。课题组在对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后,发现SARS患者除较多出现核左移、颗粒增粗、空泡变性、核固缩,少部分出现中毒颗粒、细胞核分叶增多等中毒改变外,最为突出的是中性粒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核鼓槌体样改变,发生率为76%;出现1~4个数量不等的突起,100个中性粒细胞中最多可见1个核鼓槌体样改变的有34个,两个的有17个,3个以上的有4个。
而SARS复诊患者核鼓槌体样改变发生率为25%,100个中性粒细胞中最多只有8个细胞有1个核鼓槌体样改变,两个以上的没有。普通发热患者中性粒细胞增多,但无明显细胞形态学改变,更没有细胞核鼓槌体样改变。大量激素治疗的非SARS患者也可见核鼓槌体样改变,但很少,100个中性粒细胞中只有4个细胞有1个核鼓槌体样改变,两个以上的没有。结果提示,特征性的中性粒细胞核鼓槌体样改变可能仅与SARS病程有关,而非普通发热或服用大量激素造成。但其发生机制、动态变化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丛玉隆教授据此提醒,伴有核棘突明显增多的核左移、颗粒增粗、空泡变性、核固缩等中毒性形态改变,对SARS诊断和鉴别诊断可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他还特别强调指出,鉴于淋巴细胞绝对值减低在SARS诊断中的重要参考价值及SARS周围血白细胞显示的明显细胞形态学变化,在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时,最好进行显微镜检查,因为电阻法血细胞分析仪往往会报告错误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