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不同地域在立夏日有不同的习俗。在民间,人们在立夏日会喝冷饮来消暑;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
养生需首先养好“心”
中医养生主要推崇“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的养生方法。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应早睡早起,多沐浴阳光,注意情志的调养,保持肝气的疏泄,否则会伤及心气,以致秋冬季节易生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中医认为,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心为阳脏,主阳气。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仅维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至20℃,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大好时节。立夏过后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大好时节。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在民俗上,很多地方要吃咸蛋,有“立夏不吃蛋,上坎跌下坎”的俗语,意在补夏强身,劳动有劲,因为立夏开始进入炎热的夏天,人们在热天容易掉膘退瘦。
上班族立夏养生:起居有度增加午睡
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养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重视“静养”,避免运动过后大汗淋漓,“汗”出伤阳。起床前可以做几个小动作,有利于增强体质,养护心脏。立夏时天亮得早,人们起得早,而晚上相对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所以要增加午休。正午1点到3点气温最高,人容易出汗,午饭后,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所以,中午人们总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对中午不能午休的上班族来说,午间时分可以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30~50分钟。午睡时间要因人而异,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时间过长让人感觉没有精神。睡觉时不要贪凉,避免在风口处睡觉,以防着凉受风而生病。
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
种种传统习俗大部分与预防老年人“疰夏”有关。夏季炎热,有些人不适应气候,吃不好,睡不好,一到暑季,老人就会瘦下来,浑身不畅快,南方称此为“疰夏”,北方称之为“苦夏”或“枯夏”。可见,如何让年迈者过好夏天,我国古人极为重视。
老年人易产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疲困,没精打采,只想在床上躺着,也不想吃饭,不想参加社会活动,只想在家呆着。碰到这样的情况,老人就应走出户外,多和人交往,多去旅游或到公园去赏景,要变“苦夏”为享受夏天。
如果老人外出,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夏天人们容易出汗,“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汗多易伤心之阴阳。加之夏天温度高,体表的血量分布多,这样容易导致老年人出现心脑缺血的症状,所以夏季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但是该出汗时则要出汗,老年人也不能闭汗,在房间里开空调的时间不能过长。所选的运动不要过于剧烈,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
饮食宜采取“增酸减苦”原则
人们容易觉得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立夏以后的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宜采取“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饮食应清淡,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
在饮食上应注意忌食性热升发的食物,以免耗气伤津;同时也不宜过早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元气。此时节的养生饮食上,历代养生家都有一致的看法,均认为饮食进补宜清补,如《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代孙思邈也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即以现代观点来说是应以低脂、低盐,多维生素类、清淡为主。具体宜食的粮食类为小麦、大麦、小米、绿豆、黄豆等;肉类为鲤鱼、鲥鱼(即“三黎鱼”)、银鱼、海蜇、猪肉等;蔬果类为菠菜、苦瓜、芹菜、南瓜、黄瓜、扁豆、番茄、西瓜、杏、草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