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年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症状
发病年龄<4岁,多为1、2岁发病。起病急,病程较短,类似AL。初发症状常为反复感染,其次为出血、瘀斑、皮疹、腹痛、骨痛及肝脾淋巴结中度肿大。幼年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累及多能造血干细胞,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表现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皮疹、出血、消瘦等。其白细胞数常为(15~85)×109/L(1.5万~8.5万/mm3);血小板数常为(25~100)×109/L(2.5万~10万/mm3);血红蛋白值常为80~100g/L骨髓中粒细胞系统增生极度活跃,巨核细胞减少,周围血中可见幼稚粒细胞、幼稚单核细胞以及有核红细胞。可能有黄瘤(xanthoma)及湿疹样皮炎,此外,还可见到多发的牛奶咖啡色小皮疹(常见于神经纤维瘤),胎儿血红蛋白(HbF)常升高,平均为38%,有的高达70%,但也有不升高者。Ph1染色体阴性。
小儿慢粒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1989年在贵阳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白血病治疗讨论会上订出成人慢粒的诊断标准如下。
1、慢性期(chronic period of CML)
(1)临床表现: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主要为中性中、晚幼和杆状粒细胞,原始细胞(Ⅰ型 Ⅱ型)≤5%~10%,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红细胞。
(3)骨髓象: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粒和杆状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Ⅰ型 Ⅱ型)≤10%。
(4)染色体:有Ph染色体。
(5)cFu-GM培养:集落或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
2、加速期(accelerated period of CML) 具有下列之二,可以诊断:
(1)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和(或)骨骼疼痛。
(2)脾脏进行性肿大。
(3)不是因药物引起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或增高。
(4)原始细胞(Ⅰ型 Ⅱ型)在血中及(或)骨髓>10%。
(5)外周血嗜碱粒性细胞>20%。
(6)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
(7)出现Ph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
(8)对传统的抗慢粒药物治疗无效。
(9)CFU-GM增殖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多,集簇和集落的比值增高。
3、急变期(blastic crisis of CML) 具下列之一者可以诊断:
(1)原始粒细胞(Ⅰ型 Ⅱ型)或原淋加幼淋,或原单加幼单在外周血或骨髓中≥20%。
(2)外周血中原始粒加早幼粒细胞≥20%。
(3)骨髓中的原始粒加早幼粒细胞≥50%。
(4)有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二、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症状
1、成人型 CML分为3个阶段,即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各阶段代表疾病的性质由高增生性、基本正常的相对成熟血细胞成分为主,进展为分化停滞、未成熟细胞为优势的过程。
(1)慢性期:主要由造血细胞池扩张造成的一系列变化,此期粒细胞数明显增高,主要浸润于骨髓、外周血、脾脏和肝脏,血黏稠度增高。病人有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盗汗、乏力、左上腹饱满或疼痛、骨痛。这些临床情况相对容易控制,这一期平均可持续3年。此期可有很高的白细胞数,称为白血病危象,造成血管阻塞并出现相应的临床情况如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呼吸窘迫综合征、视力障碍等。
(2)加速期:出现进展性加重的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乏力、消瘦和出血倾向,肝、脾增大,化疗难于控制。
(3)急变期:可缓、可快,约5%病人急剧进入急变期。急变期临床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相似,贫血、出血、发热,肝、脾肿大,并可伴有其他髓外浸润灶。
2、幼年型慢粒 发病年龄<4岁,多为1~2岁发病。起病急,病程较短,类似AL。初发症状常为反复感染,其次为出血、瘀斑、皮疹、腹痛、骨痛及肝脾淋巴结中度肿大。 上述临床特点加实验室检查可确诊CML。
三、成人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症状
1、症状 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处于慢性期,发病缓慢,开始时症状和体征比较轻微,常见的症状包括:全身不适、乏力、体重减轻、发热、骨关节疼痛。少数患者无症状,仅在血常规检查时发现白细胞数增高而诊断此病。剧烈骨及关节疼痛、出血、不明原因的高热或髓外浸润多见于急变期。
2、体征
(1)肝脾淋巴结肿大:可见巨脾、肝脏肿大、淋巴结轻度肿大、上腹饱满或左上腹有肿块。约90%的患者脾脏肿大,其程度不一,肋下可及,巨脾者质硬常有切迹。脾区剧痛或脾区有摩擦音是发生脾梗死的征兆。50%的患者有轻至中度的肝脏肿大。淋巴结肿大罕见。
(2)CNS受累:视网膜病变、视盘水肿等。
(3)皮肤:少数患者有皮肤浸润,出现皮肤结节。
(4)其他:肺功能障碍与关节炎、阴茎异常勃起也可出现。约14%的患者易伴发溃疡病,多由嗜碱性细胞增多所致。由于原始细胞数过高引起的白细胞滞留症在儿童ACML中常见,但症状轻微。
四、老年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症状
大多数病人的病情进展隐匿,症状与白细胞数成正比。外周血白细胞数在(30~50)×109/ L (3~5万/mm3) 以下时多无症状,往往因其他疾病检查或健康检查时发现白细胞数高于正常或脾大而被确诊。白细胞数>(50~100)×109/L多有乏力,体重减轻,上腹饱胀,部分病人有溃疡病症多由嗜碱细胞细胞增多所致,或自感左上腹有肿物。
约90%病人脾肿大,肋下可及至巨脾及骨盆,程度不一,质硬常有明显切迹。50%病人有轻度~中度肝脏肿大。少数病人有轻度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肤浸润。
胸骨压痛较常见,多在胸骨体部,但压痛区范围较小,这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其疼痛程度与白血病细胞的浸润成正比。
慢性期很少发热。白细胞过高时(如>200×109/L)易发生白细胞滞留症,可出现呼吸困难、头晕、血栓形成、神经精神症状、阴茎异常勃起等。脾区剧痛是脾梗死征象。急变时多有高热、剧烈骨关节疼痛或髓外浸润。
日本学者Kamada和Uchino以广岛原子弹受害幸存者发生CML为例,推测CML在白细胞数>10×109/L前有相当长的基因不稳定期,而后形成Ph染色体,这段时间至少4~5年,甚至 可长达20~30年。即Ph染色体出现在先,随后白细胞数增高。白细胞数达到100×109/L后症状多明显,确诊后按传统方法治疗者的平均寿命3~4年。
临床分期:慢粒白血病的整个病程常可分为3期,慢性期(稳定期)、加速期(增殖期)和急性变期。慢性期可持续1~3年,进入加速期后患者常有发热、虚弱、体重下降、脾迅速肿大、胸骨和骨骼疼痛、逐渐出现贫血和出血。对原来有效的药物变得失效。实验室检查可有以下改变:①血或骨髓原始细胞>10%;②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③不明原因的血小板进行性减少或增高;④除Ph染色体外又出现其他染色体异常;⑤粒-单系祖细胞(CFU-GM)培养,集簇增加而集落减少。加速期可维持几个月到数年。急性变期为慢粒白血病的终末期,临床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类似。实验室可有下列表现:①骨髓中原始细胞或原淋+幼单≥20%,一般为30%~80%;②外周血原粒+早幼粒细胞>30%;③骨髓中原粒+早幼粒细胞>50%;④出现髓外原始细胞浸润。多数病倒的急性变向急粒变发展,20%~30%为急淋变,偶有单核细胞、巨核细胞及红细胞等类型的急性变。急性变预后极差,往往在数月内死亡。
根据脾大、血液学改变、Ph染色体阳性可作出诊断。对于临床上符合慢粒白血病条件而Ph染色体阴性者,应进一步作bcr/abl融合基因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