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即癌肿病者在术后虽然进行了规范的放化疗,但仍有部分患者数月或十数年后出现复发。医学界近年来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尚未找到有效的临床可应用防治肿瘤术后复发的药物。中医药通过改变种子(肿瘤细胞)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内环境)从而对防治恶性肿瘤术后复发有一定的作用,下面重点介绍中医药是如何防治肿瘤术后复发的。
农林业中,土壤的营养供应是种子蜕变为小苗的根基,故让植物迅速成长应注意土壤的肥沃与贫瘠、厚薄合宜、燥湿适度等。肿瘤的生成与生长也是如此。通俗地说,肿瘤的发生生长建立在有利于其生长的土壤――内环境中,目前的手术、放疗、化疗是治疗土壤中的草即恶性肿瘤的,而未对其土壤进行处理,所以毒草的再生(瘤体的复发)是难免的。要想彻底处理消灭毒草,必须在除草的同时,改变土壤性质即改善内环境,这是非常必要的。那么中医是如何改变土壤的呢?
瑶族医药渊源流长,具有显著的民族性、传统性与区域性,其形成发展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生态环境及族系密切相关。历代统治阶级执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迫使瑶族先民频繁迁徙,以深山老林为居,与毒蛇猛兽为邻,过着艰苦的游耕生活。瑶民遇到疾病创伤时,主要利用传统的草医草药解除病痛。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疾病斗争过程中,为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瑶族先民对于一些特殊的人体生理、病理及病因有了初步认识,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瑶医药。绝大多数瑶族地区都处于封闭自守的经济状态中,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少,更没有中医或西医的传入。
瑶族主要分布在祖国西南、华中地区的6省区140多个县境内,有213万余人,其中广西瑶族人口占全国瑶族总人口62%以上(设有金秀、恭城等6个瑶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湘(14%)、赣(10.2%)、云(7.5%)、粤(4.7%)、贵(1%)等省。瑶族人主要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地处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和的气候,充足的雨量,肥沃的土地,山地庞大,植被繁茂,孕育了丰富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这种多层次、多门类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瑶族地区丰富的药材资源,为瑶族人民认识各种植物的性质并利用草木的枝、根、皮、叶、花朵治疗疾病,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基础。长期以来,这里的瑶族人民不仅改造了自然,而且经过世世代代的摸索、积累,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医药体系,并且很早就以草药同外界进行交流。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瑶族并未形成本民族的特定文字,也没有专门的典籍记载瑶医药的系统理论,但我们仍可在一些古籍中查找到零星的记载。虽然这些记载较为粗略,对内涵丰富的瑶族医药也难免挂一漏万,但从中仍可管窥到源远流长的瑶族医药史。
最早记载瑶族使用草木历史典籍当推《后汉书?南蛮传》。书中记载:瑶族先民“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他们即然会利用木皮来绩衣服,以草实来染五色,那么,会不会拿来“食”,拿来“敷”,拿来“洗”呢?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迨至宋代,经典著作中有关瑶族医药的记载较多,如宋?苏颂《图经本草》称:砂仁“今唯岭南山泽间有之。”可见当时瑶族先民已经知道利用砂仁除瘴、消暑、助消化,并成为岭南山区的特产。作为瑶家一宝的灵香草使用历史悠久,如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有“唐人谓之玲玲香,亦谓玲子香。”的记载。周去非《岭外代答》则记载了灵香草的生长条件、产地、炮制方法及销路,曰“瑶洞及静江、融州(今融安和大苗山),象州(今石龙),凡深山木阴洳之地,皆可种也”。 新鲜的灵香草气味并不香,经烈日暴晒干也不香,必须将种植所得的灵香草“熏以烟火而阴干之”, 才能香气四溢,方可使用,并可运往山外出售。700多年前,瑶族先民就已掌握了灵香草的特殊炮制方法,至今仍然实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灵香草可作药用,但比瑶族种植、利用灵香草至少迟150~200年。《本草纲目》中记载道:“零香草,又叫香草、零陵香、蕙草,多年生草本植物,香气浓烈,入药驱风散寒、活血止痛。瑶族先民除用灵香草作香料、驱虫、驱蚊外,还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腹痛、腹泻、头痛、腰痛等疾病及避孕绝育。”在周密《齐东野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方春时,瑶女数十,歌啸山谷,以寻药挑菜为事。”可见,在宋代瑶族先民用药已相当普遍。不仅习医之士,就是普遍的平民妇女,都能“以寻药挑菜为事”。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瑶族医药的悠久历史。
在许多旧地方志及史书中均有记载,如:“瑶人虽有男女居屋,然常移徙不常……善识草药,取以疗人疾,辄效”、“瑶人耕作之暇,入山采药,沿寨行医”。瑶医用药基本上都采用山区盛产的民族药(草药及动物药),并以鲜用及饮片为主、部分经特殊炮制后使用。有资料报道:对湖南的江华、江永、兰山、宁远等地进行瑶药调查,每年的端午药市瑶人卖药盛况空前,仅江华的大小药摊约千余,摆满了县城几里路长,买卖活跃,人员达数千人。说明了瑶族人民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在采集、使用的过程中,扩大了出售品种,并逐渐与治病相结合,形成了既诊病又卖药的瑶医瑶药。在广西金秀、恭城、荔蒲等县至今仍有数百名瑶医(多为盘瑶)在全国各地城镇设摊售药行医。据1993年调查,在金秀县不足5万瑶族人口中就有瑶医247人,其中有205人办领了个体行医执照,除在县内开办了2个瑶医门诊部及32 个瑶医个体诊所外,其余瑶医均在县外售药行医。瑶族医药已由瑶寨走向城镇挂牌开诊。
瑶药历史极其悠久,因受历史条件限制,文献记载的瑶药种类至今仍很有限。据一些瑶族地区的药物资源调查报告统计,查阅有关瑶医药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瑶医使用药物品种中土石草,鸟兽虫鱼,无所不包。广西瑶医用药品种已达1392种,其中植物药1336种(隶属于198科716属),动物药43种(隶属32科37属),矿物药4种,其他类9种。植物药中,藻菌、苔藓植物8种(5科7属),蕨类植物63种(26科43属),裸子植物9种(7科8属),双子叶植物1099种(136科577属),单子叶植物157种(24科101属),约占广西药用植物种类的30%。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对有关瑶医瑶药发掘整理研究工作不断加强,通过专职瑶医长期的医疗实践并与各民族医药,特别是在与中医药的交流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一些确有疗效的瑶医验方开始得到临床验证,瑶药分类鉴别、药理药化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瑶族医药已由原始的经验医药的积累与流传向实验医药纵深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瑶族医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