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咳嗽或一个喷嚏,跑步或开怀大笑,小便就失禁了……这种尴尬情况在生育后中老年女性中常见。
今年刚刚40岁的牟女士在一家公司做会计,却因为尿失禁让整个人愁眉苦脸,“上班时跟同事大笑,就有尿漏出来,而且经常上厕所,担心在公交车上上厕所,在出门之前就强迫自己事先上厕所。”平时只要她大笑、小跑、打喷嚏等都会漏尿。直到她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她这是膀胱过度活动症。
膀胱过度活动症作为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社交的疾病,被称为“不致命的社交癌”,但因缺少对该病的认识,患者群虽然庞大,但就诊率非常低。
“我国有85%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从未就医。”卫生部北京医院副院长王建业教授介绍说,该病极易引起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可能引发抑郁症。因怕找卫生间不方便,很多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不愿出远门或参加社交活动,甚至无法出门。
由于许多患者对该病羞于启齿,拖延去医院就诊,常常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对此,专家呼吁,该病虽不致命,但精神心理上的折磨更令患者痛苦,希望能引起社会更多关注。
40岁以上患病率达11.3%
2010年,我国首个大规模尿失禁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国不同地区膀胱过度活动症/尿失禁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公布,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总患病率为5.9%,且呈现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升高的特点,即40岁以上人群尿失禁总体患病率为40岁以下人群的10倍,达到11.3%。
王建业教授介绍,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尤其在中老年女性中常见。据调查显示,膀胱过度活动症患病的人数甚至比骨质疏松、糖尿病、老年痴呆的患病人数要多得多。在我国45岁已生育女性中发病率高达40%。另有数据统计,有近1/3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因着急匆忙上洗手间而摔倒,因摔倒引起的髋部骨折可导致多种更严重的健康问题,约10%的髋部骨折患者会在1个月内死亡。
“相当高比例的患者认为尿急、尿频、夜尿和急迫性尿失禁是年纪大了而自然产生的症状,往往以忍耐应对,从而延误治疗。”王建业教授指出,事实上,不管在任何年龄,膀胱过度活动症都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排尿有问题可查尿动力
“药物对尿失禁的收效甚微并且危害大,不建议患者擅自用药,”北京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张耀光解释说,无论哪种类型的尿失禁,造成生活不便的都应该到医院来及时就诊。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工作太忙走不开或者是正看喜爱的电视节目舍不得离开,导致有了“尿意”却不能及时排出。
“不少患者在患病前都不了解憋尿对健康的危害,习以为常,殊不知正常排尿不仅能排出身体内的代谢产物,而且对泌尿系统有自净作用,总是憋尿、不及时排尿对健康非常不利。” 张耀光认为,如果经常憋尿,膀胱过度充盈,储尿增多,膀胱压力增大,不但会造成膀胱逼尿肌、括约肌的损害,还可能造成肾脏的积水、肾盂的感染,长时间会引起排尿机能障碍、反复泌尿系感染、尿潴留或尿失禁。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细微的生活方式改变对抑制尿失禁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王建业说,可以尝试少量多饮,以免瞬间增大膀胱压力,同时少喝可乐、咖啡等利尿饮料,多去几趟厕所不丢人,“办公室一族坐45分钟就应该起身运动10分钟,可以伸伸腰,或者在屋内来回走几圈。”
中老年男性多因前列腺问题
在以往的调查研究中,女性尿失禁患者往往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在我国首个大规模泌尿外科门诊相关调查中,可以发现男性患病群却被忽视了,被调查的近5000例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下尿路症状患者中有35%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在症状出现1年以上才就诊。
“就连很多医生都会把这个问题归结到前列腺的问题。”王建业教授表示,在我国泌尿外科门诊男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中,良性前列腺增生往往与尿失禁混淆,容易被忽视。前列腺增生有着和尿失禁类似症状,如尿频、尿急等,在大家将尿失禁多与女性联系在一起时,男性患者出现尿急、尿频等症,大多会首先想到前列腺增生。
中老年男性如果出现尿失禁、尿频、尿急、尤其是夜尿次数增多,需要到医院做正规检查。如果是心理因素引起的,选择药物治疗即可,如果是因为前列腺疾病导致,一定要及早对症治疗。
“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当前列腺治疗,并不会对患者构成太严重的影响,不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病情延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吴士良教授呼吁,对此类男性病人,治疗上要看两方面:一是症状以排尿困难为主,一个症状以控制不了排尿为主,二者治疗上各有侧重不同。
联合多手段治疗更有效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可以治疗的。”吴士良教授表示,膀胱过度活动症可能是个独立症状,也可能是伴随在其他疾病中。比如前列腺增生、结石、尿道狭窄、慢性膀胱炎等。不管是什么疾病引起的,得先把症状控制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