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治疗膀胱癌病人化疗副反应的方法——穿经走脉法!
“穿”即贯通、宣通、疏通,指由此端至彼端,中无阻隔;“穿”又有通顺的意思,指往来、交接。穿经走脉法是宣通气血、消除凝滞、舒筋通络的一种治法。
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保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筋脉系统起到了重要作用。筋脉在人体运行气血,联系脏腑,贯通上下,沟通内外表里,无处不到,无处不在,且通畅无阻,这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生理特征。疾病的发生恰恰是对这一生理功能的破坏。尽管病因有痧、瘴、蛊、毒、风、痨、瘀、寒、热等不同,但在任何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病因引起的病邪凝滞于筋脉则是不可逾越的主要病理之一。滞则病,通则调,调则病愈。穿经走脉法治疗疾病的根本就是调理筋脉,增强筋脉对各种生理、病理物质的运行与推动作用,以开闭、掘塞,疏通筋脉,从而治愈疾病。
穿经走脉法的治疗手段包括瑶医药物灸法、瑶医梳乳法、瑶医刮痧法、瑶医挟药推刮疗法、放血疗法等。
瑶医药物灸同中医学非艾灸法中的烟草灸、线香灸、灯火灸一样,其作用机理都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筋脉腧穴,达到疏通筋脉,调和盈亏,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梳乳疗法,是把一些中草药水煎外洗后,再以木梳梳理乳房,以治疗乳房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理气活血,疏通滞塞,排腐生新,散结止痛等作用,适用于急性乳腺炎等乳房疾病,疗效肯定。
刮痧疗法是用铜、瓷匙、硬币、纽扣等钝缘面蘸植物油或清水,反复刮动、磨擦患者某处皮肤、体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疏畅气血、开窍醒脑、解表驱邪、清热解毒、行气止痛、运脾和胃化浊、急救复苏等功效。适用于绞肠痧、中暑、瘟疫、感冒、食物中毒等病症,以及风寒邪气侵入机体而引起的头晕、胸闷、恶心、吐泻、肢体痹痛等症。
瑶医挟药推刮疗法,以瑶医各种风证为治疗对象,采用推、刮手法,并配合药物推拿,使邪退正复或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病目的。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散经止痛、清头明目、开胸导滞、缓痉镇痛等功效。该法可适用于感冒高热,小儿急、慢惊风及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闪腰、眩晕、胃脘不适、颈椎病、落枕、腰肌劳损等病症。特别是对小儿急、慢惊风可收到简、便、廉、验的效果。
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刺入络脉,使之溢出一定量的血液,使邪随血出,祛瘀通闭,令邪气外泄、祛腐生新,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具有疏通筋脉、化瘀活血、解毒清热、止痛消肿等功效。适用于上呼吸道炎症、高血压、心脏病、肝炎、胆石症、三叉神经痛、疖肿、痛经、不孕症、癫痫、耳聋、眩晕等近百种疾病。
瑶医治疗膀胱癌病人化疗副反应的方药理论:
瑶族医药渊源流长,具有显著的民族性、传统性与区域性,其形成发展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生态环境及族系密切相关。历代统治阶级执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迫使瑶族先民频繁迁徙,以深山老林为居,与毒蛇猛兽为邻,过着艰苦的游耕生活。瑶民遇到疾病创伤时,主要利用传统的草医草药解除病痛。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疾病斗争过程中,为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瑶族先民对于一些特殊的人体生理、病理及病因有了初步认识,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瑶医药。绝大多数瑶族地区都处于封闭自守的经济状态中,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少,更没有中医或西医的传入。
瑶族主要分布在祖国西南、华中地区的6省区140多个县境内,有213万余人,其中广西瑶族人口占全国瑶族总人口62%以上(设有金秀、恭城等6个瑶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湘(14%)、赣(10.2%)、云(7.5%)、粤(4.7%)、贵(1%)等省。瑶族人主要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地处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和的气候,充足的雨量,肥沃的土地,山地庞大,植被繁茂,孕育了丰富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这种多层次、多门类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瑶族地区丰富的药材资源,为瑶族人民认识各种植物的性质并利用草木的枝、根、皮、叶、花朵治疗疾病,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基础。长期以来,这里的瑶族人民不仅改造了自然,而且经过世世代代的摸索、积累,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医药体系,并且很早就以草药同外界进行交流。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瑶族并未形成本民族的特定文字,也没有专门的典籍记载瑶医药的系统理论,但我们仍可在一些古籍中查找到零星的记载。虽然这些记载较为粗略,对内涵丰富的瑶族医药也难免挂一漏万,但从中仍可管窥到源远流长的瑶族医药史。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