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热线:020-66876599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79-1964  投诉:13501313493 支付中心 医搜 医院
导医网首页 | 预约挂号 | 导医陪诊 | 定点医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资讯 | 在线问吧 | 视频咨询 | 妇科导医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首页专病 >> 糖尿病 >> 正文

糖尿病注意事项


日期: 2012 - 09 - 24   作者: pwl   来源: 中国导医网   责编: pwl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 听力受损在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那些患有周围神经病变和冠心病并发症的患者听力下降现象更为严重。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听力下降发生率是正常人的两倍,48%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听力困难。

  听力受损在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那些患有周围神经病变和冠心病并发症的患者听力下降现象更为严重。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听力下降发生率是正常人的两倍,48%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听力困难。

  糖尿病听力受损往往起病缓慢,不易察觉,病情会逐渐加重而不可逆转,临床疗效有限。跟老年性听力受损比较,糖尿病患者听力受损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程度较重,进展较快。糖尿病听力受损具体表现为能听见声音但公共场所辨音困难,说话发音不准,唱歌跑调等。听力受损的患者还会出现眩晕的症状,具体表现为突发旋转感、上下升降感、前后左右的摇晃感、头晕等。

  糖尿病患者听力受损以后,使交流半径受到很大影响,由此还会间接造成思维变得缓慢、性格越来越孤僻、出现自卑感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又会反过来影响患者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由于糖尿病导致的听力受损初期时症状并不明显,而且容易与老年性耳聋混淆,所以为临床中早期发现这一疾病造成了很大障碍。因此医生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旦感觉有耳鸣、耳聋以及眩晕的症状出现时,应警惕糖尿病听力受损的发生,尤其是那些已经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和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更应该提高警惕,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要想远离听力受损这一危险,糖尿病患者需要做好三方面的防护措施。第一方面,要综合管理糖尿病,加强防控危险因素,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患者应该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合理搭配三餐饮食,进行适量的运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这都是控制糖尿病进展的重要举措,只有积极控制糖尿病病情,才能有效防止听力受损等情况的发生。对于那些平时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加服一些可以整体调节血糖的中药降糖药,比如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津力达颗粒。该药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以健脾运津为治疗原则研制出的中药新药,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能够保护胰岛β细胞,增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升高血液里胰岛素的含量。胰岛素多了,血糖自然就降下来了,而且中药降糖的优势是有效控制血糖不反弹。津力达颗粒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通过研究发现,津力达颗粒能够增高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指数,重新让胰岛素正常发挥降糖作用。另外,津力达颗粒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能较好地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并能升高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对治疗糖尿病、预防并发症都有积极意义。

  第二方面,糖尿病患者应该树立爱耳、护耳意识,日常生活中注重对耳朵的保护。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糖尿病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因为情绪激动会造成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使耳内小动脉血管发生痉挛,小血管内血流缓慢,造成内耳供氧不足,会导致突发性耳聋;慎用或禁用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比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就是一种耳毒性药物,应避免使用;应该尽量远离噪声环境,比如卡拉OK厅等,因为长时间接触高分贝的噪音会损伤听毛细胞,损伤内耳,造成听力下降;尽量不要掏耳朵,因为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而且稍不注意甚至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日常多按摩耳朵可促进内耳血液循环,比如按摩耳廓、捏耳垂,按摩颈后发际两侧凹陷处的风池穴;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多吃富含锌、铁、钙的食物,防止微量元素缺乏,可有助于扩张微血管,改善内耳血液供应,防止听力减退。

  再次,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到医院接受听力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比如患者可以进行纯音听阈检测、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等检查,这些检查能够为患者提供相对准确的依据,对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患者听力受损有重要意义。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